English

和顺两人家

2017-02-01 01:3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新春走基层】

  光明日报记者 周立文 陈雪 任维东

  这是一个被称为“散落边地的汉书”的小镇,有的人是明代军屯的后代,有的人在海外出生后又归来。它还有一个与春节祝福有关的名字——“和顺”。

  张林荣就是云南省腾冲市和顺古镇一百多位归侨之一。

  院子里的山茶、瑞香应季而开,张林荣摘下刚刚腌好的腊肉,扫净了房顶上的灰尘,百年老屋热闹又别致……24日,走进张林荣家,春节的一切准备都做好了。

和顺两人家

春节祭祖、追思故人是和顺人的重要习俗。图为张林荣向记者介绍自己的祖母。光明日报记者 陈雪摄/光明图片

  不,还有一件事没做,就是年三十和初一去祠堂里祭祖,这被他看作春节最重要的仪式。

  “我爷爷曾在缅甸密支那任华侨联合会会长。我在缅甸出生,1969年10岁时因为缅甸没有正规的汉语学校可以上,就回国了。”张林荣指着家里的老照片告诉记者。据了解,和顺镇有7000常住人口,而海外华侨多达3万人,走出国门的和顺人,走到了缅甸、泰国、美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和顺因此成了云南省著名的侨乡。

  与年幼的张林荣不同,对于如今的海外侨胞来说,延续中华文化,国境线已不再是阻隔。十几年来,腾冲侨办每年培训周边侨校华文教师100人,还举办“中华寻根之旅”青少年夏(冬)令营活动,让海外的孩子有机会回到祖国、亲近故乡。2013年以来,侨办每年向周边侨校赠送20余万元的九年制教材支持华文教育。

  张林荣早年间一直往来于中缅从事边境贸易。近些年,随着和顺古镇游客越来越多,他们一家人开始在本地做起了旅游生意,“这样便少了些背井离乡,多了些亲人团聚。”

  “照顾父亲是我最幸福的事。”走出张林荣家时,他这样对记者说。那一刻,年近六旬的他脸上绽放出了腼腆的笑容,他身后是祖父建于清末的古建老屋,面前是一排新盖好的客房。传承与新生活,正浓缩在这两屋之间。

  采访结束后,张林荣又匆匆赶往自家的祠堂,为春节做最后的准备。

  寸茂鸿则是刚从寸氏宗祠回到家中。

  小年过后,寸茂鸿将自家院子里的花木挂上了红纸。“在和顺,这种习俗叫作‘贺树’,寓意着与大自然一同庆祝节日。以前春节,和顺人会在山里砍一棵小松树放在家里,后来为了保护生态,大家都自觉地将红纸挂在盆栽上。自明代于此处进行军屯民屯之后,和顺保留着许多中原文化的习俗。”

  春节期间,和顺古镇迎来了旅游旺季,300多家客栈又火爆起来。

  寸茂鸿家的客栈因有“文化味儿”而知名。走进院内,墙壁上用工整的楷书刻着家中四代人的故事,一旁的盆景像是出自江南园林的产物,屋内牌匾写着“书香之家”几个字……浓厚的历史文化传承,和顺“散落边地的汉书”的称号在寸茂鸿家体现得淋漓尽致。

  说起自家的文化故事,寸茂鸿滔滔不绝:曾祖父曾是保山地区最早的两所新式中学的校长,祖父是和顺图书馆馆长。而他自己曾任艾思奇纪念馆馆长、和顺图书馆馆长。寸茂鸿于2013年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他曾提出多项保护和顺古镇的建议。直接促成了《和顺古镇保护发展规划》的出台。

  从修护双虹桥,到修复图书馆的木结构主楼,从整治明清古建筑,到保护湿地。和顺人无微不至地呵护着自己的家乡,同时让这里承载起更多人的乡愁。据悉,2015年,和顺古镇共接待游客6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500万元,比2003年增长了10倍。

  “我们的先辈有着‘走夷方’的传统,他们走到东南亚,走到日本、美国,回国后更加意识到想要改变家乡的面貌,靠的是文化。”寸茂鸿说,和顺人是“一边放牛一边看书”。

  春的脚步渐近,从寸茂鸿家望去,地里盛开的油菜花引来许多游客合影。他们为寻景而来,是否知道那些美景背后有着一群呵护家乡与故土的人。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01日 01版)

[责任编辑:李国强]

版权声明:凡《光明日报》上刊载作品(含标题),未经本报或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篡改或以其它改变或违背作者原意的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