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2017-02-09 04:4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光明论坛·温故】

  作者:耿振东(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出自《管子·牧民》。这里的四维,指礼、义、廉、耻四种纲纪,是中国传统社会共同的行为规范与道德标准。在古人看来,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而厉行礼、义、廉、耻,则能约束规范人民以成谦谦君子,维护社会安定,使国治民安。

  依《管子》的解释,礼是“因人之情”而制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其功能是使上下有别、贵贱有分、长幼有序、贫富有度,它用来区名分、划职守。只要君民上下依礼而行,则人君中正无私,人臣忠信不党,人父慈惠以教,人子孝悌以肃,人兄宽裕以诲,人弟比顺以敬,人夫敦懞以固,人妻劝勉以贞,整个社会就将和谐有序。所以,《管子》说:“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尊让然后少长贵贱不相逾越,少长贵贱不相逾越,故乱不生而患不作。”

  作为古代社会的法则,礼重外在的制度约束,而义、廉、耻则是国家倡导的三种道德自律,侧重于内在自觉意识的培养,以期达于完美的人格。依《管子》的解释,义就是杜绝奸诈之心,不钻营妄求,即“义不自进”;廉就是不包庇坏人,不心藏私欲,即“廉不蔽恶”;耻就是有羞愧之心,不同流合污,不混迹淫恶,即“耻不从枉”。《管子》把礼义廉耻比作维系国家安危的四根绳子,认为一维绝则国倾,二维绝则国危,三维绝则国覆,四维绝则国灭。相反,守礼不逾节则上位安,行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身廉不蔽恶则行自全,明耻不从枉则邪事不生。这样一个四维俱张的国家,一定兴盛而不会灭亡。

  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实际上是中国过去宣扬的一种社会价值观。它从国家、个人两个层面为历代政权提供治国安民的理论依据。自西汉贾谊以“四维未备”警策文帝治国“犹度江河亡维楫,中流而遇风波,船必覆”,至北宋蔡襄上疏英宗“贪人日富”“独不知羞耻”。“清廉刻苦之士,妻孥饥寒”源自“四维不举”,清康熙帝亲作《四维解》,认为“言礼义而并言廉耻,可以警动天下而兴起其为善去恶之心”,再至孙中山解释中山装的四个口袋分别代表礼义廉耻,四维论作为传统社会的价值观,承载着人们的精神信仰,凝聚、激励着中华民族走过数千年岁月。

  纵观往昔,历史境况不同、社会形势各异,后人在推行礼义廉耻价值观时往往有所侧重。唐代柳宗元认为四维中礼义最重要,廉、耻从礼义中来,礼义之维绝则廉耻之维亦绝。明代顾炎武认为四维中廉耻最重要,一个人不廉,则无所不取;无耻,则为所欲为;不廉无耻之人,肯定会悖礼犯义。清康熙帝认为四维中廉最重要,因为身廉则有所不取,有所不取则有所不为,凡无礼、无义、无耻的事情都不去做。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引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认为“治国就是治吏”,“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由重礼而重廉,说明随着社会发展,廉洁价值观丢失问题日益突出;由强调“廉不蔽恶”到强调“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说明对廉的内涵理解发生变化;由强调四维作为君民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到强调“治国就是治吏”,说明在社会价值观的理解方面增加了新的向度。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思想在更新、国际环境在变化,视时立仪,乘时进退,充分汲取传统文化的滋养,以与时俱进的责任担当培育并践行新时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刻不容缓。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与“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传统价值观相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丰富了全民共享的道德世界,分别从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三个方面指明了21世纪中华民族共同驻守的价值追求、是非曲直的评判标准,这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保障。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09日 02版)

[责任编辑:王宏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