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温故】
作者: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赤子之心”典出《孟子·离娄下》,原文为:“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大人,原指统治者,后来借指品德高尚的人或伟人;赤子,是初生的婴儿。孟子认为,品德高尚、具有人生境界的人,就是还保持着如婴孩般心灵的人。
“赤子”一词出现很早,最初比喻民众或百姓。《尚书·康诰》就有“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的句子,按照唐代孔颖达的解释,孩子出生时为赤色,故言“赤子”。“康乂”,指百姓安乐、政治太平,《康诰》把广大臣民比喻为赤子,是说为政者要尽心竭力,就像父母保护刚出生的孩子那样用心,把臣民的事情做好,把政治做好。中国传统文化充分理解人性与人的价值,正是基于父母对子女的天然情感、对子女无私的爱,所以在过去的政治传统中,人们一贯要求为政者要做“民之父母”。《资治通鉴》里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唐贞观年间,为御边之需,唐太宗每天命数百人演习武艺。他亲自坐镇观看,并常常以弓矢兵刃奖赏其中的优异者。由于演武者距离太近,群臣进谏曰:“于律,以兵刃至御在所者绞。今使卑碎之人张弓挟矢于轩陛之侧,陛下亲在其间,万一有狂夫窃发,出于不意,非所以重社稷也。”唐太宗却说:“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卫之士亦加猜忌乎!”他视天下百姓如子民,与他们推心置腹,果然“由是人思自励,数年之间,悉为精锐”。
“赤子”也用来形容人心地善良、纯洁,也用来比喻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充满热爱与忠诚的人。作为国家的管理者,为政者要保持“赤子之心”。《孟子》所说的“赤子之心”就是婴儿之心,心无杂念,真诚真实,纯洁无瑕。后人对孟子的话多有阐发。例如南宋学者朱熹认为:“大人事事理会得,只是无许多巧伪曲折,便是赤子之心。”北宋学者吕大临则说:“喜怒哀乐之未发,则赤子之心。”因为“当其未发,此心至虚,无所偏倚,故谓之中”,故“以此心应万物之变,无往而非中矣”。宋代文学家陈普甚至专门写了名为《孟子·赤子之心》的诗加以阐释:“真淳未凿本诸天,饮食啼号所性然。情欲不生无外诱,圣人之质自浑全。”在他心目中,赤诚纯真、一尘不染、善良淳朴、洁白无瑕的心灵,才是一颗真正的赤子之心。
人生之初,本来纯真而纯粹,所以《礼记·乐记》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慢慢被外物所化,即在外部世界的影响下产生了好恶之心。这种“好”或者“恶”如果不加以节制,就会“灭天理而穷人欲”。为此,人要加强素养,保持一颗赤诚纯真的心灵,避免“人化于物”。所以《老子》说“能婴儿乎”,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是具有较高修养的表现。所以《老子》又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认为道德修养深厚的人,就像婴孩一样柔韧醇厚,只有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回归至纯至诚的婴儿状态。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大学》也说“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凭借一颗至诚之心做人做事,虽不能达到最好的境界,也不至于会有多大的差距。这都可以说与孟子“不失赤子之心”异曲同工。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体党员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就是要摒除杂念,保持对人民的赤诚之心、纯善之心,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