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

2017-03-03 05:44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论坛·温故】

  作者:范立舟(系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宋史学会副会长)

  2017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党外人士共迎丁酉新春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共各级党委要为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履行职能提供支持,认真听取和积极采纳党外人士意见和建议,协助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这是执政党应有的胸襟。”

  “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出自《宋史》卷347《王涣之传》,意思是说以虚怀若谷的心态,公正不阿地听取意见,不论所言是逆耳还是顺心,只要是正确的都应当听从。

  王涣之是北宋后期两浙路衢州常山人(今属浙江省),出身于书香门第,其家族名声显赫,时有“一门九进士,历朝笏满床”之誉。王涣之早年历任学官和地方官,曾编修《两朝鲁卫信录》。宋徽宗即位后,因出现日食而诏求直言,他经大臣推荐应召入朝论政,趁机向新君进谏。他指出,求直言不难,听到直言难;听到直言不难,审察而采用直言难。君主虽屡次下诏求直言,但上奏所论常有变质变味之辞,把指陈阙失看作讥讽君上,把阿谀谄媚当作尊敬君主,把迎合俗流的议论视作国家大政,把可否相互促进的建议当作歪理邪说。这导致志士仁人觉得言之无益,不再愿意表达意见,而小人却有欺瞒惊骇之论,苟且迎合以取悦于人。因而他向宋徽宗建议:“愿陛下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事无今昔,唯当为贵;人无同异,唯正是用。则人心说,治道成,天意得矣。”据称徽宗对此“欣然延纳”。显然,王涣之的话是有感而发,主要针对当时政坛上存在的不正之风。

  王涣之所言涉及纳谏的两大问题:态度和标准。纳谏需要执政者具备良好的心态,即所谓“虚心公听”,只有执政者做到虚怀若谷、心胸开阔,才能广开言路,积极听取别人的意见,尤其是接受别人的批评,闻过则喜,有过则改,使忠直耿言之人有用武之地,以便获得尽可能多的拥护。另外,执政者还要做到公正不阿,以便能够兼听则明,避免决策行事失之偏颇。相比之下,执政者进行纳谏时,常会面临众说纷纭的情况,如何才能择善而从,或许更为关键。所谓“言无逆逊,唯是之从”,意指纳谏时应该具备正确的是非观念,一切意见,中听也好,不中听也罢,都应以是非对错为最根本的判断标准,以诤言良策为依据,避免徇私,这无疑至关重要。

  态度和标准这两大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殊为不易,如果处理得好,就会真正发挥效用,促成政治清明的局面;反之,就会流于形式,沦为欺瞒不实之词。而王涣之向宋徽宗的进谏,恰好就是针对后一种情况所作的批评,可谓切中时弊。这也正好说明,纳谏与进谏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要想取得成果,需要双方协力:纳谏如果不诚,则进谏无门;进谏如果不当,则纳谏无果。

  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纳谏与进谏逐渐成为重要传统之一,历代有为之君和有识之士对此均十分重视,而纵观历史,贤臣进谏、明君纳谏之例也不绝于册。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就被后人津津乐道,而唐太宗的虚心纳谏和魏徵的犯颜直谏,更被后世奉为君臣千载一遇的典范。其所以如此,缘于政治实践之必需。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君主虽号称“天子、圣人”,实与凡人无异,难免会有思虑不周或行事失当之处,故需要“拾遗、补阙”之类的官员专门司职进言劝谏。然而,自古以来,进谏都是颇有危险之举,毕竟并非所有君皇都勇于纳谏、乐于纳谏,就连一代英主唐太宗,也曾迁怒于进谏者,遑论才庸德薄之君,这就相当考验臣下的智慧和胆色了。邹忌之成功,在于善谏,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家常琐事之中;魏徵之成功,在于敢谏,不畏触犯逆鳞之祸而坚持指斥君主之过,两者各具特色。

  当前,中国共产党正在领导我们国家积极稳步地完善各项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政治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要实现这些奋斗目标,执政党就必须及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不同声音,特别是有建设性的批评意见,必须让党内同志和党外友人敢于讲真话、建诤言,客观反映实际情况,要知道,一切基于事实的建议和批评都是有价值的,也只有保持这样的态度,才能政治清明、造福于民,进而治国兴政、国泰民安。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03日 02版)

[责任编辑:徐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