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家家有榆

2017-03-09 05:1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留住乡愁】

  作者:石广田

  家乡人爱种榆树,各家各户的庭院以及街边上,都有它们高大的身形。

  早春时节,光秃秃的榆树枝条开始显露生机,结出一簇簇、一串串淡绿色的榆钱。当榆钱长成指甲盖大小,人们就热热闹闹地聚拢在树下开始采摘。爬树不灵便的大人在竹竿前面绑上铁钩,把树枝整个拽下来,再放到地上慢慢捋。小孩子灵活,个个都是爬树高手,在大人们的夸奖声中,把化肥袋子往腰间一系,你争我抢地往树上爬。我小时候争强好胜,捋完榆钱从树上溜下来前,从不忘折一根榆钱最密的枝条,好向其他小伙伴炫耀自己的功劳。

  生榆钱并不好吃,黏黏的带点儿甜味,但在母亲手里,却可以做成两种美味:榆钱蒸菜和榆钱窝头。比起榆钱窝头,我更爱吃榆钱蒸菜——那一片片鱼鳞般的榆钱,透着春天新鲜的气息,比已经发芽变老的萝卜、白菜好吃得太多。

  等到暮春,榆树长出叶子,榆钱就成熟干枯了,只待风掠过枝头,好纷纷扬扬飞散开来。记得上初中那几年,学校组织学生捐献树种支援边疆绿化。榆钱是最好收集的树种,拿上扫帚,一会儿就能扫满一大袋子。每一次,我都在心里感谢榆树,让我能够轻松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

  榆树的繁衍能力特别强,只要下一场雨,每一枚小小的榆钱都会发出新芽,长成一棵小榆树。如果没人阻止,估计整个村子早就是一大片茂密的榆树林了。也许,人们喜欢榆树的众多理由中,也包含这种“多子”的隐喻吧。

  十年树木。榆树从小树长成十几、二十多米的参天大树,也就需要十多年时间。榆木表面绵软,木质却很坚硬,人们把不开窍的人戏称为“榆木疙瘩”,借用的就是这个特点。没有干透的榆木容易开裂变形,做家具难以成为上品,因此在村子里,榆木主要还是当房梁或者房檩——担当了如此大任,也算是不屈材料。

  一次与朋友到饭店小聚,望着古香古色又厚实的桌椅,忍不住赞叹了几句。老板接住话茬:“都是老榆木,不值钱……”

  “榆木的花纹有这么好?”我惊讶地问。

  “是呀,就这么好看!”老板的脸上笑开了花。

  “榆木不是老裂纹吗?”

  “这都是从老房子上拆下来的梁和檩做的,早就干透了,不会再裂纹了。”

  “这一套得多少钱?”

  “不贵,也就七八千块钱。”

  我更惊讶了,一时无语:村子里稀松平常的榆木,能卖到这个高价钱,我未能料到。

  手抚榆木桌面,一股亲切的暖流顺着胳膊传遍全身——离开家乡多年的我,只记得榆树那粗糙的树皮、柔嫩的榆钱、碧绿的叶子,却从没见过隐藏在树身里这些美丽的岁月花纹。

  老家院子里的那棵老榆树还安好吧?

家家有榆

欣赏更多“留住乡愁”融媒作品,请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09日 15版)

[责任编辑:王宏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