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神州·生态故事】
光明日报记者 杨珏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这是现在大同人最喜欢哼唱的歌曲。过去一年的“大同蓝”,让这里的人们仿佛又回到了曾经的塞外草原。
大同古城东南一隅。李毅摄/光明图片
山西省环保厅日前发布了2016年山西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大同二级以上优良天数达314天,超山西省定目标任务53天,连续4年在山西省11个地市中排名第一。同时,大同也是山西唯一一个没有启动雾霾橙色及红色预警的地级市。
一座著名的“煤都”,缘何在北方雾霾肆虐时出现了“大同蓝”?这一切需要回溯到本世纪初。
2001年,大同市二级以上天数仅为49天;2003年,全国十大污染严重城市大同“榜上有名”。当时,“白天和晚上一个样,麻雀和乌鸦一个样,鼻孔和烟囱一个样”。
看着眼前“云冈大佛披黑纱,城市处处脏乱差”的景象,大同人坐不住了,开始了一场长达10多年的“拯救蓝天”行动。
“减污增绿”说起来简单,做好不易,坚持下来更难。
减污,从最初的瞄准高污染的发电、水泥等行业的节能减排到之后打响的“八大管控”战役,即控煤、治气、管车、抑尘、减排、治企、预警、取缔“土小”,大同人把这一系列减污组合拳舞得虎虎生风。
2013,大同市专门划定89平方公里禁燃区,区内严禁使用原煤,推广清洁能源。为此,大同多年来拆除燃煤锅炉3000余台,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5780万平方米,全市集中供热覆盖率达到99.7%,天然气用户覆盖率98.7%;大同市公交车全部置换成为新能源车和纯电动车,建成投入了公共自行车工程……
“八项管控没有太多的独特性,重在严格落实,同时要积极寻找替代方案,对污染源实行‘釜底抽薪’。”大同市环境保护局局长赵晓宁说。
可在“煤都”开展型煤革命,并没有那么简单。70多岁的潘大爷,做饭取暖烧了几十年大炭,推行环保型煤之初,他压根儿没当回事。从2014年开始,看着满街的宣传画,听着周围邻居的议论,闻着屋里刺鼻的味道,潘大爷才尝试用起了型煤,虽然一时用不习惯,但潘大爷认可了这种改变。到2016年底,这种补贴型煤,已覆盖大同城乡2.2万户居民。
减污与增绿并举。大同开始大力恢复自然植被,仅2016年,新增建成区绿化面积116万平方米,城市绿化率达40.96%。作为大同之“肺”的环文瀛湖生态建设工程及以御河和口泉河治理为重点的湿地保护工程也如火如荼展开。
有人质疑“‘大同蓝’是拿GDP换来的”,大同用数字进行了回应了。2013年到2015年,大同的GDP增速分别为8.3%、7.4%、9%,分别在山西省排名第七、第一、第一,而也正是从2013年开始,大同空气质量连续4年排名全省第一。
如今的大同,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大同蓝”正在成为“天天蓝”。赵晓宁说,“2016年二级以上良好天数出来后,我觉得今后治理空间越来越小,压力越来越大了。市长说,‘不是有封顶吗?一年就365天,全年天都蓝了,任务就不会再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