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姚亿博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国际政治的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国家间关系的交好既要有政府高层的硬支撑,也离不开人民心灵交流的软助力。也正是如此,“民心相通”被视作“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一环。
“一带一路”作为一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大倡议,涵盖的地理范围前所未有。佛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基督教文明都交织在这幅蓝图之上。无论是游牧还是农耕,发展中还是发达,内陆国还是岛国,沿线国家的国情可谓千差万别,对“一带一路”的接纳度也层次不一。大部分国家张开臂膀、满怀期待,有的国家则半信半疑、犹豫观望。但“一带一路”建设却不能挑肥拣瘦、知难而退,毕竟要实现大家期待的美好愿景,就必须正视差异,打通各种心结。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一带一路”建设的所有成果归根到底是要造福于各国人民,让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真真切切的获得感。宽阔的柏油路、高大的发电站、顶尖的工业园都是实实在在的项目,都确实能为当地带来巨大的变化。但光依靠冷冰冰的基础设施,仍然难以真正抓牢对象国老百姓的心,毕竟不能每次用电用水、开车购物都叮嘱他们这是中国人带来的利好。如果他们不理解相关规划的初衷、认识不到项目带给自己的收益,又如何让他们全力支持相关建设?这些年来,中国企业部分海外项目的艰难推进甚至被推倒重来,都与“民心是否通畅”不无关系。沟通民心,让沿线各国民众打心底认识到“一带一路”是一条光明之路,无疑是消除各种误解猜忌的解决之道。幸运的是,三年多来的具体实践,人们已经能够看到丝路上越来越多的民心共振。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下,中国企业大力拓展非洲影视业务、升级智能电视,给当地带来了一片欢声笑语。中国影视剧如《媳妇儿的美好时代》《青年医生》《杜拉拉升职记》等反映的普通人的生活、情感、事业让当地观众觉得既新鲜又亲切,特别是中国人关心孩子、重视教育、维护家庭等价值观还引发极大共鸣、收视率节节攀升。在巴基斯坦,中国企业参与到一度凋敝的瓜达尔港后,职工培训中心、现代化医院、海水淡化厂等当地民众日思夜想的事物一天天成为现实。当地老人穆哈迈德感念中国人带来的可喜变化,无偿将已经暴涨15倍的土地捐出用于修建小学。在希腊,中国企业接手举步维艰的比雷埃夫斯港项目后,不光扭亏为盈,还一直坚持不轻易解雇员工。他们还为员工专门提供希腊式的午餐,把私家车拿出来与希腊员工共享,“尊重”“公平”成了当地员工夸赞最多的关键词。在这种口耳相传的口碑下,中企甚至都不敢在招聘时自报家门。因为常常会遇到只招几百人,却收到几万人的简历!
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发生在非洲、巴基斯坦和希腊的温暖故事告诉我们,光有大项目大工厂还不够,我们迫切需要中国人与沿线国家民众心连心、手拉手的沟通。有时候,实现民心相通,让当地老百姓举双手赞成“一带一路”,并不需要找什么公关专家或者咨询公司,只要记住以心换心的简单道理就行。播当地观众想看的电视剧、帮当地人实现期盼已久的梦想、对待当地员工和自家兄弟一样,这些看似细微的小事并不难在实践,难在能否意识到。
实际上,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交上好朋友不光是锦上添花,更应当是题中之义。实现民心的相通,是“一带一路”的愿景之一,也应当是“一带一路”建设的路径之一。无论是具体项目的前期评估、推进过程、还是后期运营和社会评价,没有一个阶段能够离开民心二字。如果当地民众不满意或有误解,再好的项目也无法落地。“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当这些民众家里播着中国人的家长里短,上下班路上坐着中国朋友的顺风车、孩子上着中国人援建的学校,他们又有什么理由和必要去质疑和反对中国人建设的项目呢?
“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即将在5月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民心相通”作为六大主题会议之一,再次显示了中国对“民心”的重视。当越来越多的沿线国家民众把“一带一路”当作自家的路来支持维护,当越来越多的民众把身边的中国人当好朋友好伙伴,“一带一路”也必然将行稳致远、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