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
作者:赵周贤 汤俊峰(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下更大气力推动科技兴军,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为我军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着眼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从国家战略高度对新形势下科技兴军、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作了深刻阐述和战略部署,吹响了科技兴军的时代号角,是党的强军思想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切实搞好顶层设计和战略筹划
科技进步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着世界军事发展走向。新形势下推进科技兴军战略,是关系中国梦强军梦、关系富国与强军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涉及军地两大系统和多方利益关系,只有搞好科技领域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顶层设计和战略筹划,才能盘活资源、整合力量,取得科技兴军整体效益最大化。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国家战略竞争力、社会生产力、军队战斗力的耦合关联越来越紧,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的融合度越来越深,客观上要求军事发展必须与国家战略、治国理政布局同步设计、一体推进。从发达国家军队科技兴军历程看,无论是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现代化,还是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塑造,无论是新型军事人才培养,还是信息化作战体系构建,都涉及国家、社会、军队的力量统合和科技兼容共享,都涉及政府、市场、军工企业利益格局的调整,涉及组织机构、政策制度、思想观念的深层变革,只有在国家战略层面进行顶层设计、统筹谋划,才能使科技兴军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互相支撑。
“鼓荡激情扬征棹,一路轻舟乘东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作出战略决策,成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明确要求把军队创新纳入国家创新体系,使军民融合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围绕科技兴军搞好顶层设计和战略筹划,关键在于乘风应势、抓住机遇,把推进科技兴军、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部署等进行战略对接。要通过战略研判和顶层谋划抢占军事竞争制高点,把握现代战争制胜机理,聚焦重大战略需求,对事关科技兴军的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领域进行科学研判、超前布局,通过战略规划整合军地资源集中攻关,赢得科技战略主导权。要结合国防和军队改革、贯彻军队建设发展“十三五”规划,找准目标、路径、重点和突破口,坚持实战牵引、体系论证,运用先进理念、方法、手段,发挥专家智库体系作用,提高战略筹划水平。
深入推进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军民融合
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与新军事革命相互叠加,军事斗争式样、武器装备内涵均出现了深刻变化,新科技革命催生了许多新概念武器,新军事革命孕育了全新的战争制胜机理,军民科技的渗透性、军民产品的互通性、军地需求的兼容性、军地标准的通用性大大增加,使军民两大领域在科技上成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共同体。推动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军民融合,既可保证武器装备供给具有先进的技术来源、稳定的市场机制和经济的成本效益,还可缩短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及实验验证周期,加快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步伐。据统计,美国军用和民用关键技术中有80%相通,俄罗斯的军民通用关键技术达70%。通过军民融合发展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富国强军的战略选择。
推进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融合发展,必须强化能打胜仗的根本价值追求,下大力拆除各种利益固化的藩篱,解决军民融合过程中唯利是图、局部垄断、利益同盟等问题,消除各种影响融合的“玻璃门”“弹簧门”障碍,清除高新企业、民营企业进入国防领域的壁垒,真正做到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团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要紧紧抓住科技发展和武器装备建设战略机遇期,借我国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大规模应用之势,趁“中国天眼”、量子卫星、中国超算等快速发展之风,主动发现、培育、运用可服务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前沿尖端技术,捕捉军事能力发展的潜在增长点,强化军事需求牵引,最大限度实现民为军用,做好国防科技民用转化这篇大文章,发挥国防科技转化运用最大效益,形成多维一体、协同推进、跨越发展的新兴领域融合发展布局。推进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军民融合,最根本的是把握自主创新的战略基点,坚持自由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推进协同创新、融合创新和开放创新,构建高效强大的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体系,增强自我创新能力,在国防和军事核心科学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努力提高军地合力培育军事人才水平
当前,我国强军事业处于关键期,对科技创新的需求特别是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随着军队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武器装备构成日益复杂,知识密集程度不断提高,仅靠军队自身培养人才已不能适应现代战争的需求。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蓬勃发展,丰富的人才资源和优良的教育资源为科技兴军提供了良好条件和巨大优势。近些年,我军逐渐拓宽军事人才培养渠道,走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路子,对有效破解军事人才培养瓶颈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通过军地合力培育军事人才,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军队人才培养成本、缩短人才培养周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且有利于实现军地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和良性互动,有利于加速培养更多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优秀军事人才。
推动科技兴军,要坚持军队需求为主导,聚焦紧缺专业、重点高校、优势学科,提高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要注重发挥国家教育资源优势和军队院校特色,健全军事人才依托培养体系,构建以联合作战院校为核心、以军兵种专业院校为基础、以军民融合培养为补充的院校格局,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科技领军人才、高新装备技术保障人才、新兴专业和前沿领域紧缺人才及其他各类军事人才。要把提高官兵科技素养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大力传播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广泛开展信息技术革新、战备训练改革、装备技术革新等科技活动,使学习科技、运用科技在全军蔚然成风,催生更多信息尖兵、技术专家、革新能手。
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改革
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管全局的。推进科技兴军、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体制机制是关键,政策制度是保证。如果不能及时拆除体制机制中的壁垒、破解政策制度方面的坚冰、去除利益固化的藩篱,就会影响军民融合发展的有序运转,阻滞军民融合效益的持续释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解决制约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从党的十八大把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到习近平总书记连续5年在出席全国人大会议的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突出强调军民融合发展问题,到提出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的“三个体系”等,为推进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作出了重大决策部署、提供了良好制度环境。但也要清醒看到,当前在军民融合领域“九龙治水”、职能重叠、多头管理与自我封闭、各自为战、利益固化等同时存在,行政手段、市场规则与军事需求“融而不合”,以及军地需求对接不好、军民标准兼容不够等问题仍然存在。只有下决心抓好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改革这个“牛鼻子”,大力破障除弊、打通梗阻,才能整合力量、握指成拳,使军民融合规范运行、高效运作。
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改革,首要的就是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党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统一领导下,完善军地各级各部门的领导管理体系,厘清军地管理协调相关机构的职责任务和责任边界,明确企业层面和具体军事需求单位融合对接的机制办法,形成上下贯通、高效权威的组织领导管理体系。要建立健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运行机制体系,建立完善战略规划机制、军地协调机制、需求对接机制、资源信息共享机制、监督评估机制、政策保障机制等,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军民融合运行机制。要强化督导检查、落实问责机制,制定推进军民深度融合的具体时间表、路线图,细化任务分工,强化政策制度的刚性约束和执行力。要弘扬军政军民团结的优良传统,合力用足军地科技优势、市场资源和人力资源,推动武器装备、信息技术、战场建设等升级换挡,汇聚科技兴军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