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带一路”:中国影视发展新机遇

2017-05-03 02:4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文艺观潮】

  作者:付丽(黑龙江大学电子工程学院)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丝绸之路是东西文明交汇的历史符号,而“一带一路”是当今中国与沿线国家追求经济发展全方位互利共赢的现实需要。在现实与历史的承续转化之间,“一带一路”既是经贸自由之路,也是文化交汇之路。纵观历史,讲故事是人类社会实现代际之间文化传承和各民族之间跨文化理解的便捷方式。而置身于时下数字化电子媒介的时代,影视作品又成为讲述故事的主要载体、建构文化记忆的重要媒介。

  在2015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指出,沿线国家间互办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电视周和图书展等活动,合作开展广播影视剧精品创作及翻译。这无疑为中国影视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也必将赋予其新的历史使命。未来中国影视业的发展在深耕本土、传承创新之外,更需要放眼国际,承担文化输出、交流互鉴之功能,从而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居民提供更多影视文化产品。

  中国电影的国际化视野

  从空间分布来看,“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与发达的欧洲经济圈首尾相接,途经中亚、东南亚、南亚、中东欧、西亚北非等。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是有着深厚文明积累的文化腹地。虽然影视媒介技术具有全球统一的标准,但文化却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每个国家的文化属性和民族性格各不相同。所以,中国电影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遭遇的难点之一,就是要在电影制作或营销中找到其他国家与地区观众能够接受的共同点,尽可能地减少作品在海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

“一带一路”:中国影视发展新机遇

电影《功夫瑜伽》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这对中国电影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中国电影需要建立国际化视野,开发更广阔的文化市场。从知识来源上,需要加强对沿线各国的研究,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政策制度、教育水平等,作为市场开发的知识储备;从实务操作上,通过与沿线国家合作拍片,举办电影节或电影展,以及进行电影译制、电影学术研讨与人才培养等活动,建构多层次立体化的电影行业交往格局,为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破局。

  事实上,自2002年启动产业化改革以来,中国电影在相关产业政策的指导下,与境外的合作制片获得了飞速发展。伴随中日、中韩等合拍经验的累积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与印度、俄罗斯、泰国、越南等沿线国家的电影合作都已经起步或有所斩获。中印两国电影人合作推出了《大唐玄奘》《功夫瑜伽》《大闹天竺》等电影,中国电影人与泰国专业团队合作拍摄电影《索命暹罗之按摩师》,中越合拍爱情喜剧《越来越囧》,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拍摄团队远赴欧洲、东南亚、非洲实地取景拍摄,这些都折射出中国电影日益开放的姿态、多元包容的取向。

“一带一路”:中国影视发展新机遇

电视剧《医者仁心》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与此同时,通过建立电影节、电影展等机构化平台,增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影从业者的交流,也是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4年创办了以海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为主体的“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试图以电影为纽带,创设良好的人文交流环境。历经三年的发展壮大,到2016年9月第三届时,电影节已形成了57个国家和地区的320部优秀电影参加展映,500多家电影机构和170多名专业人士前来洽谈的盛大规模。此外,在中国其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节上,“一带一路”元素的电影也从最初的展映单元逐渐变成了现在的“重要看点”。在2016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弗罗斯特,凌晨四点》《听见寂静》等来自沿线国家的电影作品入围金爵奖评选,收获了观众和评委高度评价。近日,在北京国际电影节的“探寻电影之美高峰论坛——‘一带一路’电影发展与全球电影新格局”上,主办方宣布,作为“一带一路”国际电影交流活动的组成部分,每年将与沿线国家共同举办双边或多边电影展映,并推出“最佳金丝带”电影奖,今年这一奖项花落俄罗斯电影《白虎》。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能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文化风貌特征。蕴含跨国思维的中国电影作品将更多地参与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的文娱生活中;同时,在开放包容的环境中,越来越多充满异域风情的外国电影也将与中国观众见面,将沿线国家多姿多彩的文化与生活娓娓道来。

  电视节目资源的融合共享

  “一带一路”沿线多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传统广电媒体仍在这一地区占据主导地位。电视作为一种家庭媒介,深度嵌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中。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下,中国电视人或借鉴国外优质电视节目制作经验,引进国内进行二度开发,或盘活我国现有的电视节目,推动影视剧的对外传播,从而内外联通,实现资源的融合共享。大型音乐节目《中国好声音》(现已更名为《中国新歌声》)第一季于2012年在浙江卫视播出时,掀起收视旋风,稳稳占据当时周五晚黄金时段收视排行榜首。这档节目引进荷兰的《荷兰之声》(The Voice of Holland)的版权,并在原有节目创意的基础上进行了本土化改造,植入血缘亲情、故土乡情、民族情感等中国主流价值观。而在2016年湖南卫视歌唱综艺类节目《歌手》的舞台上,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年轻歌手迪玛希凭借海豚音和高颜值一炮而红,新浪微博粉丝已超过330万,深受网民和观众的喜爱。

“一带一路”:中国影视发展新机遇

电影《杜拉拉升职记》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视节目资源在中国电视荧屏上“梅开二度”之际,中国的影视剧也走进沿线国家人民的家庭生活中。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杜拉拉升职记》《北京爱情故事》《金太狼的幸福生活》《医者仁心》等进入了非洲市场,毛豆豆、杜拉拉成了不少非洲观众津津乐道的中国形象。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海宁基地从2015年开始,有针对性地瞄准中亚市场,将曾经在国内热播的剧目变成输往当地市场的优质资源。实验区调研团队赴中亚实地调研以后,发现家庭伦理题材和传统文化特色鲜明的影视剧可以作为挺进中亚市场的切入点。于是,联手新疆的译制团队开发符合中亚国家影视消费需求的产品。2016年9月,首批试验性作品——浙产电视剧《全家福》和《神医喜来乐传奇》进入中亚市场,通过哈萨克斯坦国家电视台的31卫星频道播出,覆盖了中亚、东欧等地区。此外,实验基地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浙江博采传媒三方共建的译制中心还承担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非影视合作工程”的部分译制任务,电视剧《妈妈的花样年华》《老爸的心愿》已经翻译成斯瓦希里语在坦桑尼亚国家广播公司播出,电视剧《一克拉的梦想》《婆婆来了》和动画片《渴望蓝天》《乒乓旋风》等一系列作品也译制完成,将出口覆盖欧美、亚洲和非洲18个国家和地区。

  “一带一路”倡议所推动的电视节目资源的互通融合,不仅丰富了国内电视节目的内容、风格与题材,而且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也刺激着中国影视剧的海外传播,实现产品的二次开发。

  纪录片成为沿线各国人民了解互信的新载体

  “一带一路”是沟通不同社会的桥梁和通道,其所共商、共建、共享的区域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不仅指向的是物,是经济繁荣;在历史的整体视域下,更在于文化的交流、互通与理解。

“一带一路”:中国影视发展新机遇

电影《大唐玄奘》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据不完全统计,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独立或合作拍摄的“丝绸之路”主题纪录片有26部。这些纪录片的内容多集中在历史人文、文明发源、交通要塞、宗教民俗等主题,区域人文历史和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被反复书写。新时代的丝路概念纪录片则在介绍历史民俗、旅游景观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的经贸交往、信息交换的时代元素,表达“一带一路”这一新型全球化载体“共商、共建、共享”的时代内涵。央视制作推出的纪录片《一带一路》累积行程20万公里,跨越亚、非、欧、美四大洲30多个国家,运用现代影像手段记录拍摄了“一带一路”沿线的合作项目、重点工程和历史遗迹,讲述了国内外60多个普通人物与“一带一路”的故事,展现了“一带一路”所蕴含的共通的能力、共建的诚意和共享的期盼。此外,《奇域:探秘新丝路》以民间视角展现新丝路上的故事;《新丝绸之路》用镜头再现悲壮的古战场,探索神秘的古商道,重现恢宏的古文明;《敦煌》改变“博物馆式”的传统讲述方法,通过故事引出历史,诉说着一段丝路传奇;《海上丝绸之路》通过讲述个人奋斗的故事,展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的经贸文化往来……5月14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中日合拍纪录片《最后的沙漠守望者》将在北京纪实频道首播。该片历时一年,实地取景拍摄并制作,以视觉人类学的视角,记录了400年以来居住在“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克里雅人他们独特的民俗文化及部族的历史沿革,客观展现了克里雅人在面对人口的不断增多、自然环境的不断改变时所做出的艰难抉择。纪录片工作者纷纷推出作品,试图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一带一路”上的历史与现实。

  2016年4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媒体传播联盟,包括中国五洲传播中心、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探索频道、历史频道在内的17家媒体机构签署了联盟倡议书。一年来,成员机构已增长到43家。“丝路电视跨国联播网”今年春节期间开播,获得海内外积极响应,其周播纪录片栏目《丝路时间》已覆盖40多个国家的5亿多观众,在21家境外主流电视媒体,以11种本土语言播出。“一带一路”纪录片需要借助不同的国际推广平台,走向更多的沿线国家,嵌入当地人的日常收视习惯之中,进而增进沿途国家和中国的民间交往与互信。未来,中国影视产业的发展在深耕本土、传承创新之外,更需要放眼国际,主动承担起文化输出、交流互鉴之功能,从而给沿线国家的居民提供更多影视产品,为“一带一路”留下更多值得珍藏的文化记忆。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03日 12版)

[责任编辑:丛芳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