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篇》多文种图书出版
用关键词传播中国声音
光明日报记者 杜羽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王刚毅从西装内侧口袋取出一本小书,20厘米长,12厘米宽,140多页,厚度还不到1厘米。这是新世界出版社不久前出版的《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篇》中英对照版,不同于常规图书的开本设计,这本书让外国读者可以方便地把它装进西装口袋,随时翻阅。
除了英文,此书的法、俄、西、阿、德、葡、意、日、韩、越南语、印尼语、土耳其语、哈萨克斯坦语13个语种同时出版。从“丝路基金”到“丝路精神”,从“命运共同体”到“民心相通”,从“中欧班列”到“卡洛特水电站”,“一带一路”倡议的59个“关键词”都浓缩在这本小小的口袋书中。
作为这本书的策划者之一,王刚毅希望,《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篇》对“一带一路”关键词准确、简短又不失活泼的解读,可以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助推器,使更多外国普通读者了解“一带一路”倡议,也更加理解中国。
《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篇》封面 资料图片
小小口袋书,不再“板着脸”
过去,像中国外文局这样的对外翻译传播机构,几乎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系统完整的党政文献翻译上。这些翻译给国外智库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提供了便利,但那些渴望了解中国的普通读者,面对体量庞大、风格严肃的官方文献,往往是望而却步。
“对于很多国外政要、媒体人、企业家来说,我们过去翻译的那些‘大部头’,显得过于厚重和深奥了,传播效果受到了一定限制。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也需要有一些短小精悍,形式活泼的读物,作为‘大部头’的补充。”王刚毅介绍,2014年年底,中国外文局、中国翻译研究院和中国翻译协会启动了“中国关键词”多语对外传播平台建设,目的就是以国外受众易于阅读和理解的方式,阐释中国理念和中国思想,解读中国政策和中国发展道路。目前,这个平台已组织策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社会治理”“生态环境”“国际形势和外交”“十三五规划”等20多个专题,《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篇》是这个平台的最新成果。
在王刚毅看来,对于“中国关键词”来说,讲好中国故事,主要意味着叙事方法的改变,如何把原本“板着脸”的权威话语转化成鲜活、简明、生动的故事话语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要系统全面地介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可能几本书也写不完。在‘中国关键词’中,这个词条只有不到300字的篇幅,但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产生的背景、核心内涵、重要意义价值等多方面内容都交代清楚了。”王刚毅说,这些关键词的解读大多在300字左右,一般不超过500字,短小精练、接地气,容易学、容易记,适应了当下信息社会的节奏。
字字细斟酌,超越“中译外”
在日前结束的阿布扎比国际书展上,《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篇》一经亮相,就受到国际出版商的关注,目前已输出了韩、俄、土耳其等多个文种的版权,还有多个文种的版权正在洽谈之中。
中联部信息传播局局长孙海燕认为,《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篇》及时回应了外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关切,是建设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积极探索和成功实践。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进口管理司副司长赵海云表示,此书为中国出版以及其他各领域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权威、准确、高质量的理论和信息支撑,为国际社会了解当代中国发展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重要的引导。
而2016年出版的《中国关键词》(第一辑),早在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杭州峰会上,就成为很多外国媒体人的重要参考,至今已签订了阿尔巴尼亚语、印地语、日语、德语等十多个语种的版权输出协议。
各界人士对《中国关键词》的认可,既源于其新颖的表达形式,也离不开准确、权威的内容表述。
“‘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这些新概念提出后,国外媒体的翻译经常是五花八门,有些翻译还引起了外国读者的误解。通过《中国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汇的翻译有了标准、规范的翻译。而像‘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这样的概念,用汉语说起来简洁有力,但直译成外语未必有同样的效果,就需要有适应外国读者阅读习惯、思维习惯的译文。”王刚毅说,“中国关键词”的翻译团队由长期从事对外翻译的资深翻译家、外文定稿人和外籍专家组成,而且打破了中文专家撰稿、外国专家翻译的传统工作模式,在中文编写过程中就从外宣效果角度进行讨论和修改,还多次组织中外翻译专家就翻译中的特殊问题进行集体研讨,保证了中国思想国际表达的水平和质量,提高了讲述中国故事的针对性,掌握了准确恰当讲述中国故事的主动性。
目前,《中国关键词》中很多词条的译文已被联合国翻译处、欧盟翻译总司等机构采用。从这些机构和新闻媒体引用、转发获得的反馈看,项目外译成果的引用率达到60%,用户反馈及体验认可满意度在7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