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合作共赢】
让智慧之光闪耀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智库工作成就综述
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传承千年不息;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的信念,绵延万里不绝。
2013年秋天,中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唤醒了当今世界对古丝绸之路辉煌一幕的共同历史记忆,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三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由点及面,取得的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
作为咨政建言和人文交流的重要力量,智库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和思想引领。凝聚学术共识、完善相关政策、助推民众认知……中外智库间的“走出去”与“请进来”,为“一带一路”倡议对接更为广泛的智慧与民意,营造更加广阔的国际发展空间。
共襄盛举:“一带一路”智库“朋友圈”不断扩大
“我研究中国10多年了,一直在观察中国,每当中国提出一个重大倡议,我都非常兴奋,这次感觉更是如此。”菲律宾大学亚洲研究中心教授艾琳·圣帕布罗·巴维尔拉的话,代表了很多专家学者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
凭借“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独特魅力,“一带一路”倡议赢得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赞誉和热切关注。世界对破解全球治理所遇难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表现出浓厚兴趣。
从最初吸引140多名中外知名专家学者等参会,到2015年参会人数达到280多名,再到2016年进一步增至300多名……2014年以来,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连续三年分别在新疆乌鲁木齐、福建泉州、陕西西安举办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研讨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和“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各方响应热烈,与会人数与国家数量不断提升。
中国倡议,世界机遇。为了参加如此重要的国际会议,多名来自中亚国家的嘉宾,在航班不便的情况下,乘坐长途汽车赴新疆参会。而每年如约而至的研讨会上,人们都能围绕不同主题,交流观点,碰撞思想,深化友谊,推进合作,共同展望。
三年多来,“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学界深入研究的重点课题、研讨交流的重点选题。专家学者纷纷解读有关概念、政策,院校、研究机构设立的“一带一路”智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成立的“一带一路”研究平台,目前已超过300家。中亚、东南亚和欧美国家的智库积极加入“一带一路”研究大军。
“目前国外很多顶尖智库设立了‘一带一路’以及与此相关的研究项目,比如互联互通与地缘政治、基础设施与亚洲发展等;有的则通过电子遥感、数据制图、资金流跟踪等方式,研究‘一带一路’沿线的中国工程项目,呈现理论化、学科化分析‘走出去’的中国如何影响世界的学术研究新趋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说。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在智库领域得到传承与弘扬。
2015年4月,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牵头,联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等单位共同发起建立“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为国内外涉“一带一路”研究机构搭建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的交流合作平台,消除知识和信息壁垒,做大“一带一路”智库的“朋友圈”。
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看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历史、文化、发展模式、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性和多元化,各国和地区智库之间的合作研究和深入交流是分享发展经验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一带一路”各国和地区的利益融合,有利于各国达成合作新共识。
聚智聚力:智库交流合作结出硕果凝成共识
不久前,中国-阿拉伯国家改革发展研究中心揭牌暨首期研修班开班仪式在上海举行。来自17个阿拉伯国家的20多名官员参加了首期阿拉伯国家经济官员研修班。随着中阿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内加强发展战略对接的需求日益迫切,开展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角戏”,而是沿线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合唱。中阿之间的“智慧对接”,成为国内外智库为“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推动器”“粘合剂”作用的一个缩影。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赵磊指出,“一带一路”事业的有效推进,既要靠政府,也要靠企业,两者是落实“一带一路”的双引擎,将两个轮子同步驱动必须发挥智库的“催化”作用。
集中各方智慧,共商共建共享。
——有“库”更有“智”,为“一带一路”建设建言献策。国内外智库紧密围绕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持续加强对“一带一路”建设方案和路径的研究,在规划对接、政策协调、机制设计上做好政府的参谋和助手。
——打通“己学”和“彼学”,为人文交流疏经通络。从中国智库积极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探索面向“一带一路”的人才培养路径,到沿线国家智库之间开展丰富多样的联合研究、合作举办论坛,加深各方沟通与了解,生机勃勃的智库外交不断深化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多维度沟通。
——研究“接地气”,为地区发展贡献力量。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报告称,中国新丝绸之路为海湾国家带来获取经济利益的新机会;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报告称,“一带一路”倡议将显著增加南亚地区的就业机会……智库的专家学者们用脚步丈量“一带一路”,一份份研究报告直指区域发展的机会与方向。
随着国内外相关研究不断深入,“一带一路”的内涵、理念和意义愈发清晰。
“未来当后人翻开历史书的时候,他们会看到‘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更主动参与世界经贸发展和文明融合、邀约各国共同发展的壮举。”美国库恩集团主席罗伯特·劳伦斯·库恩说。
中国倡议凝成广泛国际共识的过程中,一系列研究成果应运而生。
中国智库出版了400多本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图书。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对全球200余家主要智库的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4月,海外智库共发布涉“一带一路”专题研究报告近120篇。
“海外智库及研究机构对‘一带一路’的期待和认同,长期占据国际智库舆论主流,中国关于‘一带一路’的指导理念、政策举措与舆论引导日益收到良好反响和正面解读。”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传播战略室副主任孙敬鑫说。
暖心交心:发挥智库优势讲好“中国故事”
4月30日清晨,意大利博洛尼亚一条老街仍沉浸在静谧之中。街上的一间会议室里,一场关于如何在“一带一路”语境中讲好中国故事的学术讨论气氛热烈……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多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如何在国际传播领域讲好中国故事、有效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理念这一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探讨。
赵磊认为,作为推动理念传播、政策解读和民意通达的桥梁和纽带,智库在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民心相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国智库的专家学者们正以实际行动自信地向世界说明中国。读心、暖心、交心的过程中,“一带一路”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如同种子一般在全球播撒,生根发芽。
过去几年里,王文和他的同事们通过宣读、路演等方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了数十场宣讲。“这是一种非常直接的面对面交流,效果很好。我认为,智库学者在国外发表文章也是一个很好的推介方式。”王文说。
据不完全统计,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境外媒体关于“一带一路”的英文报道超过7万多篇,其中1万余篇来源于专家学者。
“智库专家的声音在媒体上得到二次传播、多次传播。”孙敬鑫说,正是智库的持续呼吁,影响了媒体的关注视角和态度,进而在增进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了解和认可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随着国际学术交流日益密切,越来越多外国专家学者加深了对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这些“中国迷”“中国通”,在国际场合、新闻媒体上以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的方式,向本国民众和国际社会讲述“中国故事”。
能讲一口流利中文的美国人史瀚文是荷兰格罗宁根大学亚洲宗教和文化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员,为了自己的学术研究,已来过敦煌10余次。
史瀚文打算推动美国的知名高校举办敦煌文化巡展,“对外国人来说,敦煌所讲述的中国故事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共商“一带一路”建设大计,共绘互利合作美好蓝图。
再过几天,北京将迎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其间将举行一场智库会议。专家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推动智库对“一带一路”的研究从“是什么”向“怎么办”转变。
人们有理由相信,此次高峰论坛将助力“一带一路”智库交流合作迈上新台阶,用智慧的力量进一步激发“一带一路”的时代活力,让各国合力铺筑的“一带一路”更宽、更广。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 记者黄小希、荣启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