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带一路”与民心相通:架设通向合作共赢的“连心桥”

2017-05-16 07:27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记者 王斯敏整理

  访谈嘉宾: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 赵磊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翟崑

  主持人:

  光明日报记者 王斯敏

“一带一路”与民心相通:架设通向合作共赢的“连心桥”

  打开光明日报客户端用“小明AI‘一带一路’”扫描上图,看访谈详情。图为访谈现场,中为赵磊,右为翟崑。本报记者 姬泰然摄

“一带一路”与民心相通:架设通向合作共赢的“连心桥”

配图由郭红松绘制

“一带一路”与民心相通:架设通向合作共赢的“连心桥”

5月10日,“一带一路”国际星空摄影展在北京开幕,两名小朋友在摄影展的星空图前玩耍。新华社发

“一带一路”与民心相通:架设通向合作共赢的“连心桥”

喜爱瓷器的土耳其人,从中国人那里学到了陶瓷的制作工艺,并且在陶瓷制作中融入了独有的民族文化理念。新华社发

“一带一路”与民心相通:架设通向合作共赢的“连心桥”

福建省武夷学院依托当地悠久的茶产业及茶文化资源,对该校留学生进行茶学茶艺教学,传播中华悠久茶文化。新华社发

“一带一路”与民心相通:架设通向合作共赢的“连心桥”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任何一种愿景的实现、一种伟业的开展,都需要参与各方在情感上相敬相亲,在思想上共振共鸣,在心灵上互融互通。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4年来,“民心相通”不但成为这项伟大构想的重要内容,更为其落地实施、顺利推进提供了社会根基。

  民心交融是一项长远工程。只有打通了心与心的隔阂,消弭了人与人的距离,中国倡议、世界共享的“一带一路”才能行稳致远,我们和各国携手种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树才会根深叶茂、百世长青。

  1、形成“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

  ●主持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所在。作为一种“软力量”,“民心相通”在“五通”中作用如何,意义何在?

  赵磊: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而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密不可分,只有通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才能为“一带一路”建设夯实民意基础、社会基础。

  党和政府对“民心相通”高度重视。2016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1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特意强调了“民心相通”的重要性,指出要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是年12月5日,中央出台《关于加强“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理论支撑、舆论支持、文化条件。由此可见,“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不仅体现在通路、通气、通水、通油,更体现在“通心”,是一项春风化雨的“通心工程”。

  翟崑:打个比方,“五通”就是一只手的五根手指,民心相通是其中一根手指,它既和其他四根手指共同发挥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其他手指的努力效果。五根手指同样重要,合拢起来共同作用,才能产生应有的力量。

  主持人:非常形象的比喻。“五指合拢”才是一只有力的实干之手、推动之手、托举之手。回溯历史,重视“民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有之,今天将其放在国际合作、全球治理的大背景下看,又体现了什么新的理念?

  赵磊:“一带一路”借用了古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符号,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在古丝路最繁盛的时候,呈现出鲜明的文化气象。那时人们来中国不一定是为了货物交易,而是着迷于中国的文化、思想,甚至中国人眼神中的精气神。当时中国人具备的文化自信,正是吸引各国民众的深层原因。

  今天,“一带一路”受到世界欢迎,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既重经济往来也重人文交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合作共赢为目标,用文化交流赋予经济往来情感和温度,这有别于西方冰冷的资本逻辑。唯有打通商脉、畅通文脉,才能把握住“一带一路”创造的时代机遇。

  翟崑:重视民心不只是中华文明的关注点,也是人类文明互鉴的契合点、交汇点。最近我看到网上有个视频,是老挝人创作并演唱的歌曲《“一带一路”》,里面巧妙地融合了不少中国元素。这说明在“一带一路”建设进程当中,两国文化元素因为惠及民众而自然融合,润泽民心。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基础。

  2、“让各国民众心间的友好之河充分涌流”

  ●主持人: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高级别会议“增进民心相通”平行主题会议上,有来自60多个国家的政府、政党、企业和民间社会组织的400余名代表积极参与。这反映了国际社会对“民心相通”的强烈诉求。在你们与国外智库、政界等交往中,是否也能感受到这一点?

  赵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是新兴市场国家,其民众对中国相对熟悉。但他们原来关注更多的是经济;今天,这些国家开始对中国的方方面面着迷。

  我不久前到英国伦敦政经学院交流,一位副校长告诉我,全校几年前只有四五位教授研究中国,而现在增加到了四五十位。交流结束后,我收到该校教授发来的邮件,邀请我合作研究“一带一路”。可见,很多国家的知识精英开始更深入地研究中国。

  翟崑:希望通过“增进民心相通”平行主题会议,能汇集各方力量,为沿线国家的民间交流选取一些试点示范,形成一些制度安排,让各国民众心间的友好之河充分涌流。

  主持人:成绩喜人,但问题与不足仍然存在。借用赵教授谈到“一带一路”建设时说过的一句话:打通发展“痛点”,仰望人文“高点”。对于民心相通来说,“痛点”在哪里?“高点”如何实现?

  赵磊:我曾把“一带一路”建设归为两个阶段,初期的主要任务是打通发展“痛点”。中医讲“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所以要看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痛点”,帮助他们“打通”。但更要仰望人文“高点”。我们和世界打交道,如果不在理念和文化方面发力,只是借助于经济手段,很容易被视为“会走路的钱包”,无法影响周边环境、世道人心。

  因此,要通过人文交流引发“化学反应”,读心、暖心,最终通心。这是第一个难点。第二个难点是:如何把“一带一路”内涵实质讲清楚,不能将其窄化为产能合作、各种项目,也不能将其泛化、虚化,给人无所不包的印象。第三,民心相通要有案例。我们已经做了很多“以理服人”的工作,还需进一步“以例服人”,用鲜活的案例吸引各国参与“一带一路”。最后,做好智慧对接。过去“一带一路”建设更多地对接外方的发展战略、规划和项目,未来应进一步达成智慧对接、舆论对接和行动对接,让智慧起到穿针引线、修桥架梁的作用。

  翟崑:我们人文交流的民间参与度还不够。怎样真正发挥民间社团、民间企业、民间资本等力量去推进民心相通,这很关键。

  3、“打通己学和彼学”,厚植“一带一路”民意根基

  ●主持人:据您观察,我国在促进民心相通方面已经有哪些比较好的举措或机制?

  赵磊:体制机制对于民心相通十分关键。首先,中央政府及各个部委积极出台“一带一路”相关政策和规划,形成了一些好的机制。下一步应该考虑,如何根据沿线国家的需求开拓一些新的机制化合作路径,尤其是利用这些机制吸引青年、服务青年、凝聚青年。其次,地方政府层面也有很多新实践。比如四川大学实施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未来领导力人才培养计划。最后,企业要自发强化社会责任,用有担当、有道义的企业形象来通民心、解民忧。

  主持人:“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而在心灵上下功夫殊为不易。今后应怎样更好地调动各国积极性,“共建民心之桥,共促繁荣发展?”

  赵磊:“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一种上下互动、全球互动的可能性。为了更好地与各国民意通达,中国人首先要学会“打通己学和彼学”,既全面掌握自己国家的文化,也学习国际社会的文化与传统,然后将这两者融合,更好地应用于跨文化交流。

  民心相通需要“讲好故事”,也需要用行动“写好故事”“创造故事”。当我们自身展现出了开放包容、拥抱世界的诚意和能力,让其他国家感受到尊重感、获得感、舒适度,国与国、心与心之间的隔阂就会逐渐消融。“一带一路”不是中国居高临下规划世界,而是中国带头融入世界、共同发展。从这个立场出发,用这个逻辑行事,“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就不是难事。

  翟崑:“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但言语的诉说自有其力量。4年来,我们为沟通民心已经做了不少实事和准备,政策设计也在逐步健全。下一步,应考虑怎样向世界更好地说明“一带一路”惠及民众这个本质,说明“五通”提升各国民生水平这个愿景,避免让各国民众认为“一带一路”是政府之间的事,与己无关,从而影响积极性。

  4、“用包容开放换取更多善意,赢得更多同道”

  ●主持人: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世瞩目。您认为论坛对于促进民心相通、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开展有何作用?

  赵磊:我相信此次论坛是“一带一路”建设史上一个重要节点。论坛的召开,将推动国际社会达成对“一带一路”的更高共识,也会带动一批项目实施开展。同时,这么大规模的国际交流,本身就是“民心相通”的重要举措,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希望今后论坛能够机制化,以带动各个层面、各种类型的民心相通活动常态化、机制化。

  我们应当考虑:国际友人齐聚北京、共商大计,当他们离开时,可以带走什么?我觉得应该是“一带一路”的理念、案例、情感触动。会议规模宏大,有的嘉宾可能没有签约、没有发言,但当他身处此情此景,内心已经产生一种与人分享的强烈冲动,产生一种更加牢固的认同,这也是一种成功。

  举个小例子。有一次我在外开会,服务员看出我感冒了,就悄悄把我杯中的绿茶换成了红糖姜水。几年过去,会议主题、地点早已忘记,但我始终记得这杯水,至今还有与人分享这种感动的欲望。这就是触动心灵的力量。

  我常说一句话:文化是行走的经济,经济是可持续的美好,美好是认真展现的态度,态度是由内而外的文化。所以,回到“一带一路”,我们怎样把政策性的规划、有温度的故事、有预见的学理变成国际语言,浸润到国际友人们心里,让他们随身带着走遍世界,这将是下阶段一个重要课题。

  翟崑:关于“一带一路”的未来延伸,我总结了四个关键词。总体框架:要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新阶段的开启、“新版本”的诞生,适时规划好总体设计。各司其职:民心相通涉及的范围极广,不能只冲着一个方向发力,各界都要立足定位,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百花齐放:打造示范、树立标杆,引领各界对照先进、不断提升。入乡随俗:在“走出去”“引进来”的双向交流中,要尊重对方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习俗,用包容开放换取更多善意,赢得更多同道。

  (本系列访谈节目由光明智库、光明网联合录制。本栏目更多视频访谈请见光明网)

  习近平主席对民心相通的重要性多次进行了精彩阐发。

  “一带一路”建设承载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把每个国家、每个百姓的梦想凝结为共同愿望,让理想变为现实,让人民幸福安康。

  ——2017年5月14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辞

  “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弘扬丝绸之路精神,开展智力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等建设,在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民间交往等各领域广泛开展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夯实民意基础,筑牢社会根基。

  ——2017年5月14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一带一路”延伸之处,是人文交流聚集活跃之地。民心交融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2016年1月21日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的演讲

  “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彼此要多拆墙、少筑墙,把对话当作“黄金法则”用起来,大家一起做有来有往的邻居。

  ——2016年1月21日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的演讲

  古老的丝绸之路见证了各国人民结下的深厚传统友谊。我们应该继续弘扬丝路精神,夯实本地区各国友好交往的民意基础,让各国人民互信互敬,共建和谐、安宁、繁荣的家园。

  ——2015年7月10日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五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以加强传统陆海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实现经济共荣、贸易互补、民心相通。中国希望以“一带一路”为双翼,同南亚国家一道实现腾飞。

  ——2014年9月18日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

  光明日报记者 王斯敏整理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16日 08版)

[责任编辑:徐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