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李玉兰
张吉典贷了5万元,建起大棚种植香菇,村里很多人不赞同:“快70岁的人了,还背贷款?”
年轻时,张吉典算是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马鞍镇险岩村能力强的人,会石匠手艺,家里有3个老人、3个孩子要养,“没生病的时候我这个人没有干不了的事。”后来,他还出去打工跑了不少地方。
年老后,由于腰落下了毛病,儿子又无力照顾,老两口守着4岁的小孙女在村里生活。
“要搞一点产业,而且我必须做好,要不然没法生活。”张吉典对村里的食用菌产业充满信心。
险岩村村民正在修路。光明日报记者 李玉兰摄/光明图片
一开始,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张吉典这样有信心。“我在土里刨了一辈子,也没见刨出个金娃娃来。”有人说。
第一书记刘晓丹,是南充市对口帮扶工作组成员,2015年第一次来险岩村,是步行进村的。村民尤其是贫困户对于她“食用菌种植、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生态蔬菜”等扶贫计划并不感兴趣。
怎样调动贫困户?这是刘晓丹面对的第一个问题,也是两年后回顾时她认为最难的问题。
参与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要农户自己投入资金建大棚,尽管有扶贫政策支持,但都已经是贫困户了,怎么敢贷款?
于是,村干部便组织村民去产业经济发展好的村子参观,感受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的差别。几次三番,险岩村村民慢慢动了心。
贷款让村民自筹资金建大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村民对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用了心。运行两年,参加的73户农户包括48户贫困户没有一户退出,其中多户已经摘掉贫困户帽子。
“扶贫工作最难的是做思想工作。”马鞍镇党委书记赵海说,“扶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送点东西和钱,起不了大作用。村里的贫困户也不是一下子就能赶上的。所以我们得因户施策,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信心、技术、资金、劳动能力,缺哪样补哪样。要不怎么说精准扶贫要下绣花功夫呢!”
每一个项目的设计、落实、细节、检查,每一笔资金的投向、成效,每一户人家的情况、变化、进展……“前几年,我们周末加班要专门通知,现在周末休息才专门通知。”尽管忙得很,但驻村干部刘丽萍觉得忙得有价值,“只有精细工作才能精准扶贫嘛”。
目前,险岩村的贫困户已从48户减少到10户,并计划在今年告别“贫困”这个词。这将是一个新的起点,目标是建成美丽富足的新险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