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杨舒
5月22日,久旱的内蒙古奈曼旗迎来了开春以来的第一场雨,奈曼旗副旗长沈林福的心结一下子解开了:“可算解了乡亲们的急,真是春雨贵如油啊!”
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一名挂职干部。作为基金委的定点包联地区,奈曼旗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土地沙化、风大、缺水,生态环境脆弱,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旗,也是通辽市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严重的地区。
如何帮扶奈曼当地的贫困人口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尽快实现脱贫致富,时时牵动着基金委众多专家学者的心。
哈沙图村,奈曼旗东北面的一个小村,275户人家中就有10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漫漫黄沙的衬托下,一个个集中连片的设施农业小区显得特别醒目。温室里满目翠绿的黄瓜已经挂满了藤蔓。菜农张树辉谈起自己的蔬菜大棚,赞不绝口:“这个能用20年,冬天最冷时也能过关。”他告诉记者,这一棚黄瓜年产量有5万斤,与以前种玉米每亩500元纯收入相比,现在大棚的年纯收入可达到三四万元,收入翻了几番。他说,今年村里计划再建100个大棚,全村脱贫有了指望。
基金委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韩宇曾先后5次来到奈曼实地考察,他说:“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奈曼旗的传统作物是‘吃水大户’玉米,这显然已不利于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必须调整种植结构,而这里正是设施农业和节水作物的用武之地。”
然而,农业中曾有这样一种说法——北纬43度以外无冬棚。为了从技术上攻克难题,拥有丰富自然科学专家资源的基金委请来农业专家为本地设计新大棚,保证了采光率、保温效果和拱架高度,同时在奈曼旗职业中专投资230万元开展现代农技等培训。而今,哈沙图村已经成为奈曼地区有名的蔬菜基地。
而在附近的土城子乡平顶山,由于早年过度采矿水土流失,有着大面积的荒山坡地,基金委经过专家组评审后,投入资金建设万亩大扁杏基地,栽种扁杏树20万棵,林下套种金银花等节水中药材,如今,荒山之上已经郁郁葱葱,只待盛果期,全乡人均增收有望达到5000元以上。
从2003年至今,基金委定点帮扶奈曼已有14年历史,总投入3520万元,先后在当地实施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教育文化提升等近50个扶贫项目。
大沁他拉镇副镇长赵忠豪告诉记者,有了基金委的科技帮扶之后,老百姓的环保观念也有了转变,以前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做法少了,“有了新技术,植物本身健康了,就不用‘打针吃药’了。”
截至2016年底,全旗已完成脱贫3.4万人,但目前仍有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这成了基金委副主任何鸣鸿当下十分挂心的事儿。他说:“生态环境需要修复,奈曼农民再不能‘靠天吃饭’,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定是产业扶贫。基金委会常抓不懈,为农民脱贫贡献科学界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