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美好生活 只争朝夕

2017-06-04 05:02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砥砺奋进的五年·蹲点贫困村调研采访】

美好生活 只争朝夕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蹲点手记

光明日报记者 赵斌艺

  若要感受一片土地的盛衰枯荣,触摸国家发展中渐变的色泽,我们的视野不能仅停留在城市的脉动中,还有那广袤的乡野间,少年对上学的渴望、农夫对收成的担忧、女人对丈夫打工回家的等待。

美好生活 只争朝夕

梯田景色。本报记者 赵斌艺摄/光明图片

美好生活 只争朝夕

农业合作社养殖场。本报记者 赵斌艺摄/光明图片

  从繁华的首都北京西行1700多公里,我来到青海互助县的小山村,这里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在贫困户薛正廉老人家的走访经历让我刻骨铭心。今年87岁的薛老是解放前入伍的老军人,参加过多次剿匪战斗,现每年可享领国家抚恤金、养老金、高龄补贴等费用共计1万多元,但这些钱,薛老自己一分也没用过。儿子因一场疾病失去了大部分劳动能力,家中唯一的劳动力孙子在修隧道过程中遇到山体滑坡,瘫痪在床8年,靠药物和机器维持着生命。这个曾经最早盖起楼房的家庭,只能依靠国家的各项救济和补助政策艰难度日。

  在广大贫困山区,像这样因病或因残致贫的家庭还有很多,他们试图通过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但由于文化水平、技术能力的限制,从事着高风险的职业,一旦出现意外或遭遇疾病,就成为一个家庭难以承受之重。

  这样的贫困往往还具有“遗传”能力,下一代为了缓解家庭经济压力,过早地放弃学业外出务工,重复着父辈的道路。

  走近困难群众,倾听他们的声音,感受他们的生活,我才发现贫困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或身体被束缚,或思想被束缚,或机会被束缚,每个贫困家庭都有他们的身不由己。精准扶贫,就是要针对每一个贫困人员的具体情况找出对策。

  在石湾村,“一户一法”“一村一策”,农区贫困人口人均5400元的扶持资金根据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和意愿,投入到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扶贫从“救济”转向“发展”。

  团结就是力量。在纳家村,致富带头人带领着贫困户,成立了7个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品牌“绿色纳家”,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销售等特色产业,共同寻找脱贫致富的途径。

  在牙合村,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干部群众在父辈们开垦出的梯田上种植花田,打造“最美北方梯田”,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开心农场遍地开花。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通村公路边,催人奋进的标语格外醒目。生活的现状虽然艰难,但未来的道路已在脚下。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在奔小康的路上不丢下一个人。

  牙合村第一书记李晓俊的办公室门前贴着自己书写的对联:“天上不会掉馅饼”“撸起袖子加油干”,横批:“只争朝夕”。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04日 11版)

[责任编辑:孙满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