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蓝天绿水提升人民获得感

2017-06-19 04:1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

  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东 吕慎

  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这些生态“宝贝”是贵州人民最大的骄傲和财富,也给他们带来了说不尽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建设大生态,推动大扶贫

  在贵州省贵定县腰箩滩寨,村民岑光宗以前砍树烧炭一贫如洗,今天,他却拆屋复垦种起了致富林。他说:“保护生态就是保护家园,守护生态就能带来致富希望。”发挥扶贫和生态两个功能,探索以生态补偿方式让劳动力就地转化,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贵州的新实践。

  贵州提出到2020年把深山区、石山区和生态脆弱地区142万人全部迁出。为解决这部分群众的生存发展问题,贵州因地制宜对迁出地进行复垦或生态修复,盘活搬迁户承包地、山林地、宅基地“三块地”,让贫困群众“搬得出、住得下、能发展”。

  在搬迁为生态让路的同时,贵州设立了总规模3000亿元的脱贫攻坚投资基金,统筹用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生态建设、产业发展等。贵州“十二五”以来累计投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43.8亿元,受益农户373万户、1312.5万人,其中贫困农户74.6万户、262.5万人。

  眼下,发端于六盘水市的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正在全省迅速推开。土地、森林等资源通过存量折股、增量配股、土地入股等多种方式,转变为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股权,推动农村资产股份化、土地股权化,盘活了农村资源资产资金,使农民能够长期分享股权收益。

  美丽乡村,各美其美

  前不久,湄潭县核桃坝、黔西县海子村等获选“贵州最美村庄”,彰显了贵州生态之美。

  2013年4月开始,贵州便实施“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以“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为抓手,丰富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内涵和外延,极大改变了贵州农村的整体面貌。

  贵州持续投入巨资进行民生工程建设,完成2450个行政村生活垃圾治理,建设新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省级示范点105个。全面启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目前贵阳市白云区52个试点村和仁怀市41个试点村的建设已正式启动。

  贵州坚持“不摊大饼、要蒸小笼”的理念,2016年新增城镇绿地面积50平方公里,新增51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标识,一批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山体公园、社区公园相继建成,以公园为主体的城市生态体系逐步成型。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4.1%。

  只要环境美,百姓一定富

  在贵州从江县,高高低低的梯田掩映着侗寨。田地里香禾生长。香禾下,养着鲤鱼和鸭子。稻、鱼、鸭和谐共生,不施任何农药和除草剂,涵养、保护着赖以生存的土地。

  像从江县这样的场景,在贵州处处可见。多年来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贵州,守护了青山绿水,人们从而呼吸上了新鲜空气,喝上了干净水,吃上了优质的农产品。

  贵州这些年下大力气“净水”。建立了省市县三级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体系以及用水、纳污控制等制度。2016年,全省9个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74个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9.5%。

  同时,贵州还下大力气“洁土”。实行涉重项目重金属排放总量“等量置换”和“减量置换”,实施毕节赫章铅锌矿、铜仁松桃锰矿等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完成75个标准化渣场建设,累计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88座。

  生态的改善带来优质农产品的涌现。贵州人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无公害生态茶叶、果蔬、畜牧业等产业迅速崛起。过去5年,贵州减少贫困人口776.8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4%,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6年居全国前三位。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19日 05版)

[责任编辑:王丽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