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鲁元珍
日前,在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法官镇法官庙村的服务中心会议室,53岁的赵贻林正在参加一场特别的农家乐培训会。对于村里鼓励发展乡村民宿的措施,他感到非常满足,“我家的农家乐是从去年8月开始营业的,我和妻子自己做农家菜招待来这里的客人”。
法官庙村是陕西“乡村旅游示范村”,自从村里定下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战略后,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泥土路变成了柏油路,步行绿道和木栈道穿梭在连片荷塘间,路边的木亭子下已经有了公共自行车的位置……对于家乡正在发生的变化,所有村民都充满期待。
在村口的大路旁,上几级台阶,就来到了赵贻林家的白色二层小楼前,一块“原乡农家小院”的牌匾挂在大门上方。
讲起家里曾经最困难的日子,赵贻林仍然觉得历历在目。2010年,他家刚刚拆掉住了多年的土房子,正准备用打工攒下的钱盖个一层的砖房时,他23岁的儿子却查出患了鼻咽癌。很快,看病和盖房花掉了家里十几万的积蓄。2011年,儿子因没看好病过世。
“那段时间我们几乎什么事情都没心思做,精神状态差到了极点。”赵贻林说,那时,他家是村里最贫困的一户人家。
转变发生在2014年。陕西省脱贫攻坚的力度加大,家里困难的赵贻林成为时任商洛市市长陈俊的对点帮扶对象。“当时陈俊市长亲自到我家给我鼓劲,让我不要灰心,还跟我说了村里发展旅游的规划,建议我发展一些产业。”赵贻林说。
一向勤劳肯干的赵贻林重新拾起了信心。一开始,他承包了几亩莲菜地,一年下来也得了不少回报。然而,考虑到自己眼睛有残疾,并不适合长期种地,就想到了做农家乐。
“周末已经开始有游客来观赏梯田和荷花了。游客总要吃饭的,而且我家在路口的位置应该还是有优势的。”赵贻林说,“不过现在二楼的住宿房还没弄好,现在只可以吃饭。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旅游快点发展起来,这样将来我的生意也会更好。”
对于未来的增收门路,家住在赵贻林家旁边的杨修安,有着另外的打算。
走进杨修安的房间,映入眼帘的是地上摆着的二十几个大大小小的竹筐、花篮,以及各式各样的工具。杨修安说,这些都是他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自己亲手做的。
“我从17岁开始就自学做篾匠,但这个也挣不了多少钱,所以一直在外打工。前不久,村里让贫困户集合开了个大会,问大家都会做哪些手工艺,说村里准备发展一些新业态,让大家报名。想不到这些旧营生现在也挺受欢迎。”杨修安对记者说。
法官庙村村口新建了一个游客服务中心。虽然还没正式开业,但已经在一楼设立了一个展厅,将来展出手工艺人做的草鞋、花篮、花帽等当地特色手工艺品。这样,不但可以卖给游客,还准备在网上进行统一销售,帮助村民增收。另外,酿酒、磨豆腐等工艺也将发展成旅游体验式项目,丰富游客的活动。得知村里的发展计划以后,很快就有20多户村民报了名,杨修安也是其中之一。
作为村里的低保户,杨修安家里的收入来源较少,但他对自己的新“作品”始终充满期待。每天,杨修安都要到山上去砍竹子,再自己劈成细细的竹条,开始他一天忙碌的工作。“这个是打好蜡的。”杨修安拿起一个已经完工的精致的花篮展示给记者,“前些天我去附近的漫川关景区,我看类似的可以卖220元,而且感觉还没有我这个编得好哩。”
“目前,法官庙村与附近的几个村正在共同打造旅游特色小镇,而目前最需要的是基础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法官镇党委书记申国华表示,“这就需要在吃、住、行、游、购、娱几个方面共同发力,打造出丰富的业态,才能留住游客,增加村民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