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陈建强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天津文物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据统计,天津市共存有可移动文物约160万件。近年来,天津市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推进文物融入现代生活,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服务,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注重“原创性”,是天津文物展的显著特色。为了提升馆藏文物的利用率,天津市文物局在2015年举办了首届优秀展览评比活动,激励全市数十家博物馆深入挖掘天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出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市民喜闻乐见的文物展览,让更多的馆藏文物与观众见面。
评比活动调动了博物馆的积极性,一大批原创性文物展次第开幕:平津战役纪念馆推出“中国革命第一枪”“地球上的红飘带”等10余个“长征系列”原创展览,让观众感受“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英雄情怀;“器以载道——心生乾坤寄物语”展览通过传统生活用具的千年流变,揭示出器物艺术化过程所蕴含的文化特质……
天津市文广局党委书记黄永刚说:“我们的目标是通过精心打造一批高质量文物展览,让文物‘说话’,使人们感受到历史沧桑,留得住文化根脉。”
要让广大市民真正感受文物的魅力,不但要有展览,更要有活动。不久前,京津冀三地著名文博学者会聚津门,探讨“文物融入现代生活”的新方式。
发挥文物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天津市由此入手,果然大有成效。
弘一法师李叔同故居纪念馆发挥“贴近性”优势,策划组织了“文化景观拼图墙”活动,邀请天津市少年宫学生在馆内写生、书法临摹、诗词朗诵,之后又推出“笔墨飞扬——青少年美育成果展”,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感受李叔同的人格魅力,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
为了发挥文物育人功能,天津市文广局与教委签订了《天津市推进文化教育融合框架协议》,将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推动文物走进中小学校。如今,一大批博物馆成为高校与中小学的“实践课堂”。
眼下,天津市又推出了“互联网+文物”公共服务新模式:“文化遗产一点通”多媒体信息平台收录了数百个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信息,只要用手机扫描文物保护单位标识牌匾上的二维码,即可获得不可移动文物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以及与之相关的名人逸事等多种信息。天津文物局负责人说:“这个平台的建立,实现了天津地区文化遗产资源信息共享,满足了市民及游客在游览历史文化遗存时便捷获取知识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