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那些比高考更重要的事

2017-07-01 05:0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对论】

  高考成绩公布了,招生录取正在进行。每年的这个时候,闷热的空气中总是有一点得意或者失意,有一点乐观或者恼火,有一点轻松或者紧张。又一年高考就这样行将过去,我们该放下什么,它又为我们留下了什么?本期,我们邀请两位高考过来人,结合他们的求学与就业经历,与大家共同探讨。

那些比高考更重要的事

  6月27日,江苏苏州的几名考生和家长在当地的高考志愿填报咨询会场了解情况。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对未来和未知的好奇让我们踏过成长路上的荆棘

  □张杰(2003年河北省高考文科第一名,现为律师)

  14年前的6月,我参加高考,成为那一年的河北省文科第一名。

  我的家乡在河北省遵化市,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县城,我就学的高中是遵化市第一中学。当年我读书时学校的风格有点类似于现在的衡水中学,即所谓的军事化管理、高强度教学等等。那时候,我过了三年在外人眼中苦行僧般的中学生活:朝五晚十,期间被教学、习题和体育锻炼所填满;所拥有的无非宿舍里一张铁床和简单行囊、教室里一张课桌和堆得高不见人的习题册。没有动漫、电影,没有游戏、直播,没有广泛阅读和郊游,仅有的娱乐是少量音乐和体育。

  在今天的同学们看来,这样的生活是压抑、单调、痛苦甚至可悲的。但是人对生活价值的追求,是不可能脱离他所处时空局限的。在我当年所处的环境下,这样的生活学习状态被普遍视为理所当然,彼时身处其中,倒也自得其乐。

  而14年后的今天,我仍旧为自己曾经拥有过这样一段独特的生活经历而自豪,至今我仍得益于这段生活所赋予我的朴素、简单的生活审美,以及在持久高压状态下的情绪调节能力。

  那个时候,高考对于少年的我来说,充满了神秘感和神圣感。小城市的孩子,没出过多远的门,通信网络和传媒不似现在这般发达,对外部世界的理解绝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书籍和电视新闻。那时的少年心性,觉得未来与远方充满了未知的神秘。高考对当时的我而言,就是一扇门,它通向我所好奇和向往的未知世界,因此在当时的我眼中,高考甚至有了一层浪漫而神圣的色彩。

  至今还记得,我的中学校园有一棵百年榕树,每到夏季,其冠宛如红霞蔽日。暑假结束、新学期开学时,榕树下会摆出一排小黑板,用娟秀的粉笔字写着某班某某考进了某所大学。课余之时,我时常流连其间,想象着他们在大学的生活。继而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会袭来,让我兴奋地期待着,跨过高考这扇门,我的未来和远方又会是什么样子。

  那一年用电话查询高考成绩的时候,第一遍听到成绩,我竟然不相信它的真实性,反复向报话员询问是不是看错了。直到我进入了北京大学的校园,站在图书馆前,驻足未名湖边,我才真正确认,我进入了我想象的未来,而且它应该比我以前所能想象的更加丰富多彩。

  我无意将我的高考故事赋予太多成功学的意味。毕竟,这个故事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个人的局限性。如今,经济发达、资讯便捷,无论是在大城市还是小县城,绝大多数孩子都能共享到基本差不多的认知结构。在经济富足的基础上,对个人生活体验的追求,也使得同学们可以不再视高考为千军万马抢着过的独木桥,从而有更多时间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体现。

  人生的每一步都锚定着后世的轨迹,如果让我从高考经历中找到哪些价值,我的回答是:无论外部世界如何变化,无论个人的条件禀赋恶劣还是丰足,对于未来和未知的好奇,能激发出一个人身上持久而强劲的活力,从而踏过成长路上所必经的荆棘。

那些比高考更重要的事

  6月27日,南京举办高考名校见面会暨志愿填报大会,吸引众多考生和家长前来。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高考后的这门考试要用一生来作答

  □汪嘉倩(2014年天津市高考文科第一名,现就读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如今,高考之于我,已是三年前的“前尘旧事”。而我和高考的故事,并未随着踏出考场结束——三年前,我是等待被选择的考生;在进入北大的三年间,我也参与了学校的招生。从“考生”到“招生”,情境的转变酿成心境的转换,又醅出对高考新的思考。

  高中时,随着高考的临近,我也曾一度患得患失过——我无法想象、不敢想象,若我难以从高考中脱颖而出,我还能否在未来拥有一个足以与我的能力相匹配的平台、一个能承载我、助力我创造更大价值的平台?直到高考前的最后一个寒假,我才终于从对这种不确定性的恐惧中走出来,进而延伸出直面高考、但不被高考决定的未来。

  那个时候,我开始意识到,我的人生,不会就被4张答题卡、8小时40分钟的高考一次性决定。只有当我认为高考会决定人生时,我的人生才会真的被高考决定。我开始意识到,我不怕,自己没能取得鹤立鸡群的成绩;我不怕,终究未能进入令人艳羡的名校;我不怕,假如高考败北后的窃窃私语;我甚至不怕,辜负所有人对我的期许;我唯一需要避免的是,不要让高考成为束囿我一生的桎梏。

  在参与招生的这三年,看着一届又一届学弟学妹走过高考,我对高考的认识又发生了变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其他的选拔方式能如高考一样,带来在烦冗焦躁中平心静气的能力,带来勇敢对峙并积极解决心性起伏的能力,带来无条件承认并承担自己暂时落后的能力,带来坦然接受运气不佳的能力,带来承受可能的不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高考能让人在有限的自由里,尝试去具备“舒展筋骨”“调理气血”的能力:作为一名高考考生,我们必须要求自己,去寻求共性与个性的对立与统一、去思考普遍与特殊的相斥与互通;我们必须挑战自己,以更合理的方式分配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以实现效益最大化……而唯有具备如此能力之后,我们才有可能,在未来一个充分开阔的空间里,成为顶天立地、血气方刚的自己。

  也许有人认为,我之所以能够如此举重若轻地谈论高考,是因为我是北京大学学生,因为我曾经是状元——也就是高考的“既得利益者”。实则谬矣。在成为状元后,我无数次听到这样的话:“你肯定能做得很优秀!因为你是状元啊!”“你是状元啊!那以后找工作肯定不愁了!”一个“状元”,怎么会成了一切期望的代言、一切赞扬的统称呢?

  考入北大,并不宣告着学业的成功,哪怕成为状元也并不等同于未来的光荣——这一切,仅是起点。

  进入北大后,对人生不容推卸的控制权和责任感愈发清晰。再不能,在没有岔道因而没有选择权的路上,重复着和昨日无异的程式,靠着惯性前进。也再无法,倒数着时日,等着一个可量化可评估的结果降临。当阡陌交通的无数可能性,迷宫般在眼前延展,我必须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难预测性里,独立地,理性并感性地,对未来的学业与职业做出种种笃定的选择。而这种选择,也是每个人必须要面对的——无论是否在高考中取得佳绩,更无论是否拔得头筹。

  在选择的过程中,我着实迷茫过——到底什么才算真正的成功?是更早进入职场,为高薪打拼,收获众人艳羡?还是继续扎根校园,皓首穷经,以求内心富足?抑或是特立独行,周游八荒,追寻诗与远方?迷惘之间,有两种力量在相互拉扯。其实,这所谓拉扯,不过是在与自己的倔强、骄矜而脆弱的欲念反复拔河。而今,我被自己的才疏学浅不断催促着摸索前进,虽有滞阻,但也因此印证并庆幸,正行于筑铸并淬炼知识结构、思维逻辑与价值体系的上坡路上。

  我现在觉得,比高考更重要的,是在途经高考这个驿站后,在快节奏的社会里,能否从容地修炼内在的美善;在各种的丰盛里,积淀简约的殷实;在芜杂的嚣尘中,淘洗纯粹的安静;在保持对世事世情的尊重时,打磨经营世故的能力,而不纵容对世俗的沉溺或痴迷。这门高考后的科目考试,恐怕要用一生来作答吧。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01日 10版)

[责任编辑:潘兴彪]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