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尊重生命,呼唤以人为本的生育文明

2017-07-05 09:0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编者按

  妇幼健康事业关乎祖国的未来。“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是女性一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在孕前准备、产检和分娩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家人以及社会对孕产妇的关爱会直接影响母亲和胎儿的身心健康,这不仅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同时也折射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本期报道聚焦对孕产妇的人文关怀,呼唤以人为本的生育文明。

尊重生命,呼唤以人为本的生育文明

甘肃兰州,妇幼保健院的护士正在护理刚出生的婴儿。裴强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给予孕产妇最大的呵护

光明日报记者 金振娅

  对孕产妇的人文关怀不断加强

  在老观念里,怀孕生子是女性的必经阶段,家人大多是在分娩和坐月子期间给产妇一些特殊照顾,但事实上,在女性的孕前、孕期、分娩甚至是哺乳期间,不仅需要医疗机构的专业技术,同时也非常需要医护人员和家人的呵护与理解。“因为女性在这一期间的内分泌水平波动较大,容易产生焦虑心理,直接影响孕产妇和胎儿身心健康。”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副会长庞汝彦指出。

尊重生命,呼唤以人为本的生育文明

海南海口,一名男士通过专业仪器体验女性分娩期间的痛楚。新华社发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家住北京东二环的80后孕妇张新(化名)再次怀孕:“这次是二胎,因为年龄已经超过35岁了,所以我和爱人都做了孕前检查。”但是,她在孕期还是有些焦虑,因为是高龄产妇,导致胎儿的健康风险因素大大增加,所以产科医生要求她加做了诸如羊水穿刺等多项检查。

  终于顺利通过长达8个月的产检,熬到生产那天,张新做好了独自“作战”的准备,但医生告诉她,丈夫可以陪她度过整个产程,甚至可以亲手帮助妻子生产和剪脐带。丈夫可以陪伴的消息令她放松了许多。

  庞汝彦告诉记者,这就是协会自2011年10月在全国启动的导乐陪伴分娩项目,目前全国已经有1000余所医院先后开设了导乐陪伴分娩。“是否开展陪伴分娩,已经被列入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母婴友好医院评选的重要指标。”庞汝彦指出,除了陪伴分娩外,第一、二产程自由体位、非药物镇痛和进食进水,也是促进自然分娩的三个重要助产适宜技术。

尊重生命,呼唤以人为本的生育文明

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助产士辅助临产孕妇做保健操。新华社发

  相对第一次生产,张新这次的感受很好,不但丈夫可以时时陪伴在身边,而且自己可以选择舒适的体位分娩,助产士在整个产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她的感受,这令她感觉自己不再像流水线上的“产品”那样“任人摆布”。她感受到了来自医护人员的温暖。

  “我们正在加大导乐陪伴分娩等项目的培训力度,让更多的母亲感受到这种温暖。”庞汝彦表示。

  健康服务模式逐步完善

  我国当前的产科资源非常紧缺,尤其是“十三五”期间将要迎来一个生育高峰,数据显示,年度出生人口规模将会突破1800万~2000万。正因如此,为孕产妇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务模式刻不容缓。

  国家卫计委曾联合相关部委在2016年底印发了《关于加强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指出,积极推行“互联网+妇幼健康”服务模式,主动公布助产机构名单,有条件的地区要动态公布产科床位预约情况,引导群众有序就诊。同时,要广泛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诊疗报告查询等便捷服务,改善群众就诊体验。

  “能否提供给孕产妇较好的健康服务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的生育文明程度。”庞汝彦指出,通过促进生育过程中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相关政策措施有效衔接,增强对孕产妇的人文关怀。

  庞汝彦举例说,助产机构可以加强孕妇学校的建设、开设助产士门诊让准妈妈做好分娩准备和孕期保健,改造产房和待产室以便给产妇营造尊重个人隐私的友好分娩环境,给产妇和新生儿以更人性化的服务。

  记者从国家卫计委了解到,《意见》强调要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针对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开发推广妇幼保健、生殖健康、避孕节育的新技术新产品,促进成果转化。同时,要加强妇产科学、儿科学、妇幼保健学、遗传学等重点学科和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创新母婴保健技术评估机制,规范新技术向临床应用转化。

  优生优育理念得到提升

  随着国家生育政策的逐步完善和社会的发展,优生优育的理念正深入人心,重男轻女等陈旧观念日渐远去。“当时儿媳妇生孩子时,想着不论男孩女孩,只要健康就好。”来北京帮儿子带孙女的周阿姨坦言。

  多年来,我国加强生育前咨询与服务,为有生育需求的夫妇提供有针对性的综合服务,做好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向不孕症夫妇规范提供中医药调理、药物治疗和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服务等不孕症综合治疗。“我国已经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管理办法和服务制度。”庞汝彦介绍。

  据了解,这包括推广出生缺陷一级、二级和三级防治措施,从倡导婚前医学检查、推进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为孕前及孕早期妇女增补叶酸、不断扩大产前筛查人群覆盖面、做好后续产前诊断服务,到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率来促进患儿早诊早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了我国的出生缺陷率,极大地降低了一些家庭的精神痛苦和经济负担,提高了出生人口的整体素质。

  《意见》也提出,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在全国推广使用统一的母子健康手册,整合孕前保健、孕期保健、住院分娩、儿童保健、儿童预防接种和计划生育服务内容,为妇女儿童提供系统、规范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这涵盖了婚前、孕前、孕产、产后、儿童等5个时期,主要包括婚前保健、孕前保健、早孕建册、产前检查、产前筛查与诊断、住院分娩、产后访视等13项服务。

  不论是提升优生优育理念,还是营造呵护孕产妇的社会、医疗和家庭环境,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马凤芝看来,对孕产妇给予最大的呵护,是保护妇女儿童权利的体现。

为产妇减轻痛苦是对生命的尊重

李达、陈慧、张建平(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妇产科)

  “8年前,在我预产期的时候,先生赴外地出差,我只能返回家乡分娩。当时是顺产,因麻醉师人手有限,凌晨分娩时没有进行分娩镇痛。那一阵阵的宫缩带来的疼痛,让人根本顾不上矜持,只有放声喊叫才能稍稍缓解。隔着产房的大门,家人在走廊上听到叫声,以为是孩子出生了在嘹亮地啼哭。他们兴奋地按产房门铃,询问孩子的情况。助产士解释说孩子还没生呢,是产妇在喊叫。生孩子的这个插曲,时至今日记忆犹新。”这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妇产科一位医生述说自己的分娩经历。

  对于人类繁衍,女性无疑承担了很多重担。当过母亲的人,只要回想起生孩子时的痛苦,多少还是感觉不堪回首,那是一种无法言表的疼痛。

  很多来医院做产检的准妈妈,有相当一部分会在临近分娩时询问:“医生,我能不能剖腹产啊?”为什么这么考虑?通常她们回答说怕自己生太疼,或者怕没生出来又“顺转剖”,受两遭罪。虽然提出这个问题的孕妇,在“二孩”政策实施后已经明显减少,但分娩的疼痛,始终给多数孕产妇带来极大顾虑。而大多数准妈妈都认为,剖宫产可以减轻分娩痛。惧怕产痛,也成为我们国家剖宫产率遥遥领先世界其他国家的原因之一。

  前一段时间,和同行聊起欧美国家的分娩体验:在欧美国家,每个孕妇在顺产时,常规可获得腰麻镇痛分娩的医疗支持。而国内有报道称,我国只有不到1%的“幸运儿”采用无痛分娩,在美国,这一比例则为61%。这一悬殊的比例后面,有着诸多的因素。

  首先,是孕产妇甚至医护人员自身,对于无痛分娩的安全性心存疑虑。即使相当多的医护人员有享受无痛分娩的便利条件,仍然有不少人因担心潜在不良影响,在最后时刻选择“徒手顺产”。实际上,无痛分娩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已经有众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其安全性。无痛分娩时,麻醉药物浓度只有手术时的1/5~1/10,而且所使用的药物是进入硬膜外间隙,并不直接进入血液,因此,到达胎儿的剂量更是微乎其微。

  其次,很多人担心麻醉风险,还有人认为分娩镇痛会延长产程。需要强调的是,的确有些孕产妇出现了产程延长,但是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并没有升高。大部分孕妇因为无痛分娩减轻了疼痛,有更多时间可以充分休息,宫口反而开得更快了。其他的诸如无痛分娩后的腰痛,大量研究表明没有关联性。

  在当下,镇痛分娩更像是一种奢侈品而非基本医疗需求。除了公众存在诸多误解,医院也缺少相应的人力资源分配到这件“吃力不讨好”也“不怎么赚钱”的服务上去。但是,医疗服务并非仅仅是划算不划算、赚钱不赚钱的问题,而是承担着社会公益性的责任。对无痛分娩的曲解可以通过科普和宣教来纠正,因为难而不去实施,实在是一件不那么人道的事情。正如一位著名社会学家所说:产妇分娩是否痛苦,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为产妇减轻痛苦,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也反映了一种生育文明。(朱素颖整理)

缓解母亲的“阵痛”

——四川雅安推广无痛分娩守护产妇尊严

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东

  这两年,全国人大代表、四川雅安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张德明一直呼吁将无痛分娩的费用纳入城乡医疗保险的范围。现在,这件事情有了眉目:雅安市卫生部门计划今年内将无痛分娩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从而减轻产妇分娩时的痛苦。

  为何对无痛分娩上心?在张德明看来,在国家实施全面“二孩”的背景下,这不仅事关诸多家庭的“二孩”能否顺利落地,更事关生育文明和产妇尊严。

  为何需要无痛分娩

  无痛分娩就是在顺产时实施辅助手段减轻产妇的痛苦。

  近年来,剖宫产率居高不下。剖宫产会使产妇和新生儿面临更多的并发症威胁。国家卫计委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剖宫产率达35%,远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15%的比例,在有些地区剖宫产率甚至超过50%,害怕分娩疼痛、选生辰八字、挑属相等,都成为一些孕妇选择剖宫产的理由。

  “疼痛是部分孕产妇难以抹去的心理阴影,易致产后心理障碍甚至抑郁。不少产妇因此放弃了自然分娩而选择剖宫产,这也是我国剖宫产率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比例的原因之一。”张德明介绍,医学上将疼痛分为0至10级,而分娩时的疼痛在8至9级之间,相当于癌症晚期的疼痛和截指痛,很多母亲难以忍受。

  据了解,如果头胎就选择剖宫产,这将会增加第二胎分娩时的风险,可能会导致女性出现瘢痕性子宫、凶险性前置胎盘、子宫破裂等多种并发症,这也成为一些家庭不得不放弃二胎的原因之一。

  “瘢痕性子宫是指剖宫产手术以后,在子宫内壁留下的一道创伤疤痕。”张德明介绍,有了这道疤痕,怀第二胎时,其本身承受的宫缩压力和子宫伸缩性就相对较差,使其容易出现子宫破裂、孩子早产、产妇大出血等情况,很难做到我们倡导的“快乐产房,生孕文明”的理念。因此,全面推广无痛分娩,对于孕产妇和新生婴儿的身心健康很有帮助。

  无痛分娩安全吗

  “无痛分娩技术简单、安全可靠,主要是在产妇腰背部脊椎处采用硬膜外麻醉,选择性地暂时阻断痛觉传导。因为采用的局部麻醉技术,只有几个毫克和微克的药物注入椎管内,而不是直接通过母亲的静脉进去的,对胎儿几乎没有不良影响。”雅安市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周述芝介绍,使用无痛分娩技术后,第一产程基本感觉不到疼痛,第二产程的疼痛级别只有自然分娩的五分之一,可以极大地减轻产妇的疼痛感觉。

  据了解,现在的无痛分娩技术非常成熟,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经广泛采用。无痛分娩技术简单安全,我国多数乡镇卫生院都能完成。“这种技术在发达国家的使用率达85%以上,他们将其作为常规技术应用。”张德明说,而我国仅有部分省市的医院在开展运用,且例数不多,究其原因是这项技术所使用的药品及费用没有纳入医保报销、公众知晓度低和相关医护人员不足所造成的。

  “无痛分娩真的不痛吗?”雅安市民刘凤英在接受完产检后,来到产科医生办公室,详细向医生咨询了关于无痛分娩的各种流程和事项。刘凤英在得到了医生肯定的答复后,便和丈夫下定了选择无痛分娩的决心。从去年6月开始,雅安市人民医院就通过孕妇在产科建卡时,让产科医生、助产士分别就剖腹产与无痛分娩的利弊向孕妇进行详细宣讲,同时通过孕产妇学校每月定期举办的孕产讲座,向准妈妈、准爸爸们从科学技术方面讲解选择无痛分娩的好处,使原来几乎无人选择无痛分娩的局面到现在逐步被接受。目前,雅安市人民医院已成功为近百位产妇实施了无痛分娩。

  无痛分娩如何实施

  “除了孕妇来到医院做产检时,医生向其宣传无痛分娩的好处外,产科医生还对孕产妇在产检过程中发现的产道异常、胎位不正、前置胎盘、胎心不好、羊水异样等产科异常情况,与麻醉科医生就实施无痛分娩进行有效评估,并作出相对安全的分娩预案。”张德明说,从雅安市的实践看,现在最大的难点是多数孕妇对无痛分娩技术还不了解,加上基层产科、麻醉等医务人员缺乏和宣传推广力度有限,导致多数原本适合无痛分娩的孕妇还在继续选择剖宫产。

  以四川为列,普通医院的剖宫产价格基本都在8000元上下,自然分娩的价格为4000元左右。就费用而言,无痛分娩仅在自然顺产的基础上增加了1000元左右的费用,因此一些医院并没有推广的积极性。同时,剖宫产的费用可通过社保报销,而无痛分娩目前却不能报销,这也导致了不少孕产妇直接选择剖宫产。

  张德明建议,将无痛分娩技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从政策层面鼓励医院开展无痛分娩项目,再加强宣传,吸引并鼓励更多的孕妇选择接受无痛自然分娩。

  令人欣喜的是,通过宣传推广,在雅安市人民医院选择无痛分娩的产妇,今年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了6倍。现在在医院,每天都能看到产妇和家属围着医院的助产士详细咨询的场景。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05日 05版)

[责任编辑:孙宗鹤]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