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家庭“小气候” 温润社会“大气候”

2017-07-10 06:13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传家训 立家规 扬家风】

  “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

  ——从全国文明家庭看家风里的文化密码与道德力量

  光明日报记者 龚亮

  “一心向善,乐于奉献”,这是人们对河南南阳李相岑家庭的整体印象。李相岑倾心公益30年,累计向社会捐助100多万元。用他妻子的话说,他只要有一天不做公益,就浑身难受。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他的感召和带领下,上至80多岁的老父亲,下至七八岁的小孙子都积极做公益,全家19口人都成了“公益达人”。

以家庭“小气候” 温润社会“大气候”

  河南宝丰县汇佳幼儿园的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创作剪纸作品《中华好家风》。王双正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以家庭“小气候” 温润社会“大气候”

  观众在欣赏艺术家侯贞诚以林则徐“十无益”家训为题材创作的寿山石行楷微雕印章。新华社发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去年12月,李相岑家庭荣获首届全国文明家庭称号。侄子李瑞营说:“我们全家人省吃俭用做公益,虽然生活清贫了点,但却一直和睦而温馨,我们为此自豪。”

  回看受表彰的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他们中间,有的家庭敬老爱老、传承孝道,有的家庭崇尚绿色、热心公益,有的家庭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他们用朴实无华的良好家风,传递着让人敬仰尊崇的民族文化和道德风尚。这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力量。

  文明家庭传家有义方

  婆媳关系是许多家庭都要面对的难题,尤其涉及赡养老人时,常常会引发一系列家庭矛盾。然而,家住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龚滩镇大理村、今年90岁的冉井平却得到5个儿媳的争相护理。

  2006年,年近八旬的冉井平一场大病后,卧床不起。老人早年丧夫,独自将五儿两女带大,子女成年后陆续成家,但孝老敬老的家风一直没变。十多年来,冉井平的7个子女将她照顾得无微不至,洗衣做饭、端茶倒水、洗澡擦身,遇到老人生病,更是全体出动,忙前忙后,让老人家安享晚年。

  “从小妈妈就教育我们要尊老爱幼、互敬互爱。”冉井平的四儿子齐贵方说,自己孝顺母亲没有什么值得赞美的,这是义务、是责任。

  古人提出,治家应“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入选全国文明家庭的300户家庭,无论是“最是书香能致远”的鲁忠义家庭、用独臂撑起一个家的鄢光菊家庭,还是扎根山村服务乡亲的李保国家庭、用爱浇灌沙漠绿洲的图布巴图家庭,良好家风的力量无一不是来自家庭长者的言传身教和所有家庭成员的身体力行。正所谓:上行,下效;存乎中,形于外。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王东林指出,现在中国教育问题经常受到社会诟病,不少人把板子打到学校教育的屁股上,而忽略了家庭教育的基础性甚至根本性问题。家庭教育是“做人”或“成人”的教育。一个人幼儿期养成的好习惯、好德行,包括被惯出的诸多坏毛病,都将紧随其一生,甚至决定其际遇和命运。如今不少家长都希望通过“购买”的方式,让孩子提早接受各种课程教育和才艺教育,而忽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好家风带动形成好社风

  山东淄博沂源县张家泉村特等伤残军人朱彦夫,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了左眼和四肢。退伍后,他从自己照顾自己做起,到带领乡亲开荒山、种果树,成为远近闻名的村支部书记。1955年,勤劳善良的陈希永嫁给了朱彦夫,照顾他生活,为他生儿育女,一家人忠厚和善,经常用自家的口粮和伤残金资助困难村民。

  用革命传统营造良好家风的朱彦夫家庭,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儿女,也深深地感染了全村人民。后来,朱彦夫家庭的故事在全社会不胫而走,身残志坚、一心为民的朱彦夫激励和鼓舞了更多人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家风对个体是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全方位地影响着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世及生活习惯等,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赵庆杰说。

  家风是家庭的文化状态,也是社会的文化根基。家风与党风、政风、社风密切相关。在中国传统“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中,“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今天,一个从家风良好的家庭中走出来的党员、干部,必然也具有良好的工作作风。

  多措并举涵养良好家风

  在中华老干部志愿者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孟祥皓看来,涵养良好家风,关键是家庭长者的言传身教。要以实际行动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值得继承发扬的、什么是坚决不能做的。

  “家庭教育影响人的一生,然而,现在不少家长并不知如何教育孩子、培育家风。”阳光志愿者协会理事长赵庆指出,一些家庭出现了养而不育、育而不明、教而不正的现象。有的家庭由于各种原因疏于对孩子的管教;有的家庭想教育好孩子,但存在很多教育误区,重“术”轻“道”;还有的家庭家长本身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道德观念歪曲,潜移默化影响到孩子。

  为此,赵庆建议,加强对家庭教育的宣传引导,比如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合力,携手育人、共同树人。社会各界对困难家庭、留守家庭、单亲家庭未成年子女的教育,也要给予更多关心和帮助。

  “涵养良好家风,还要注重以文化人。要挖掘传统文化中蕴藏的丰厚家教资源,挖掘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时俱进建设涵盖自由、民主、公益、责任、忠诚等理念的新时代家风文化,以家庭‘小气候’温润社会‘大气候’。”赵庆杰说。

   月明衣上好风多

  ——看十里淮扬如何涵养新家风

  作者:郑晋鸣 金梦

  走在扬州南河下街区,不禁会被精心打造的家风展示区所吸引:手持一张“家风文化手绘地图”,从丁家湾牌坊走进深巷,三步可见古宅先贤的家训家规、五步可闻古巷人家的家风故事,0.55平方公里的展示区内,竟有37处家风展示点。一块砖雕、一座门楼,都传递出这座古城传承千年的家风文化。

  中国的“家文化”传承千年,家风虽无影无形,却是一个家庭魂魄之所在。从街坊工人到世家后人,从普通百姓到党员家庭,君子之风吹彻这座人文古城,合力造就了清和从容的扬州风貌。

  寻常百姓家的正能量

  扬州南河下大树巷50号,住着工人杨传庆一家三代人。近段时间,老杨没有想到,自己不起眼的家竟然成了“景点”。“万事浮云长寿,勤奋心宽多喜”,横批“知足”,贴在老母亲所住平房门上的对联,常引得路过的街坊和游客驻足夸赞。

  杨传庆高中毕业后就开始工作了,目前是冶金厂的一名工人。“小时候每逢过年,父亲都会写对联。现在这活儿由我继承了,母亲房门上的对联就是我家今年的‘门面’。”杨传庆笑着说,“虽然日子过得清苦些,但我一直没有放弃读书,只要有空就捧着书看。老一辈传给我们的家风是守法、勤奋和善良,我给儿子又加了一条,就是爱读书。”

  家住康乐新村86岁的陆明星是一位有着60年党龄的老党员。每周的家庭聚会上都要开“家庭党课”,这是他家雷打不动的惯例。

  陆明星说,当年入党就是为了学习先进,让自己的思想得到提升。多年来,除了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子女的思想教育也是一丝不苟。以党规律己,以党章治家,便是他定下的家训。“我家现在有14口人,其中10个都是共产党员,特别是现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更要加强学习。我希望通过家庭党课,让我们陆家子女都充满正能量。”

  家风代代传

  走进扬州城内阮氏家庙,“睦族敦亲尊祖训,尊贤敬老葆宗风”“忠、孝、节、义”等字句,就刻在楹联、墙壁上。一代文宗阮元为官清廉,坚持诗书传家、崇文重教的家风。城市规划设计学泰斗、“中国世遗之父”阮仪三是阮元的第五代孙,20世纪80年代以来,阮仪三努力促成平遥、周庄、丽江等众多古城古镇的保护,“刀下留城救平遥”更是中国古城遗产保护的一段佳话。

  阮仪三对历史名城的“乡愁”情结,正是受阮氏家风的影响。如今已83岁高龄的阮仪三回忆说:“小时候,父亲每年都会带我回家庙参加祭祀,就是在一次次家祭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先祖阮元‘励志、规约、清廉、小题、务实’的家训,祭祀过程正是对家风的传承教育。”对于故乡扬州,阮仪三一直很偏爱。从阮元家庙的申请修复到捐献阮元手迹复制件、为阮元广场做规划设计,阮仪三一直倾注大量心血。

  “晚清第一园”何园内何家祠堂陈列的《何氏家训》十一则,为何氏后裔世代珍藏,遵行不悖。这份家规从孝敬亲长、隆师亲友、节义勤俭等十一个方面,详尽规范了家族成员的修身处世、待人接物之道。“花发洞中春日永,月明衣上好风多。”何氏家训伴随何园的亭台楼阁、花石林泉,带给何氏后人美好的憧憬和心灵的滋养。

  “我们何家教育理念的主流是:为人正直,有正义感、责任感,有民族自尊心、爱国精神,重视科教文明。”何园第五代主人何京告诉记者,这个理念一直延续在何氏家族的后代中,无形间有一种凝聚、激励的作用。“祖孙翰林”“兄弟博士”“父女画家”“姐弟院士”,何家五代人中出了两个进士、两个博士和两个院士,都与其奉行的严格完善的家训密不可分。

  家风正则政风清党风端

  在扬州,家风不仅代表了家家户户的德行传承,更涵养了万千党员干部的廉政党风、清廉政风,引领了淳朴清和的淮扬民风。

  扬州市把家风家训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突破口,推进党员领导干部写家训、议家规、晒家风活动,将传统家风中的“孝、悌、慈”转化成对国家的忠诚、对他人的友善和对社会的责任,将家风建设与队伍建设、作风建设相融合。此外,通过举办大运河城市家规家训家风建设研讨会,开展“一座千年城一个幸福家”主题活动,组织以良好家风为主题的道德讲堂活动,扬州城掀起了建设领导干部优良家风的热潮。

  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是反映党风和社会风气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晴雨表”。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说:“开展家风建设,就是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带动社会风气,汇聚清正廉洁的正能量。”

  家风反映一国之民风

  作者:乔兆红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研究员)

  对于传统的“家国同构”思想、传统家风等文化因子依据现代价值理念进行创造性转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三个倡导”,形成良好社会风气,都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以家庭“小气候” 温润社会“大气候”

  西安建国路小学,一个有关“家风家训”的手抄报展览吸引了许多人驻足观看。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以家庭“小气候” 温润社会“大气候”

  2017年“五四”青年节当天,福建省福安市组织年轻人开展“家风讲堂”活动,传承和弘扬优秀家规、家训和家风。新华社发

  在中国传统的政治理论及实践中,国与家是同构的,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孙中山指出,中国古代家族是国家的基层团体,由家族而宗族而国族,合群图强然后才能讲民族主义,而且只有先恢复民族主义才能讲世界主义。梁启超也说:“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

  家教是家庭的有机组成部分。家庭不仅在于生物性的“抚”,更在于社会性的“育”。费孝通先生曾这样定位家教:“社会性的抚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新的社会分子的培养,以及种族的绵续上,和生理性的抚育有同样的重要。”唯有良好的家教才能构筑良好的家风。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家庭是一切教育的第一场所,并在这方面负责情感和认识上的联系及价值观和准则的传授。”在家庭生活中,家教与之相融,通过协调各种家庭关系、维护家庭的稳定和睦以及构筑家庭核心价值,从而潜移默化逐渐形成良好的家风。

  “家庭是制造人格的工厂。”作为社会个体的家庭成员,其最初的社会化过程是在家庭中实现的。以“家国同构”为重要内容的古代家庭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今天它依然是我们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法宝。“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个体的价值诉求与国家建构置于一种互生共荣的统一体之中,将国家的梦想和中国每位百姓的个体梦想相统一,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弘扬和践行良好家风,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道德基础。优良的家风家教可以使个人获得进入社会的基本品质,在道德观念上进行自我约束。

  家风与国风的塑造不仅出于时代的紧迫感,更是出于历史的使命感。近代中国,一批有识之士就通过描绘祖国与乡里之间的血肉联系,把人们对于家和国的认识与振兴中华的伟业紧密相连。面临山河破碎,时人大声疾呼:“覆巢之下无完卵,亡国之民无孑遗”“有国才有家”。近代先贤把时代、祖国、乡里和自己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以天下为己任,视危难若坦途,坚信只有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才有整个国家的富足富强。重建中国社会转型的人文基础,需要全社会齐心合力,共同培育合乎现代文明发展需要的现代性,营造现代性得以顺利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

  当代中国家风建设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建设。当前我国家风建设要遵循以下基本路径,一是重视家庭成员平等关系的建立;二是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三是重视家庭成员的个体品德培育。在家庭建设与家风建设中,也需要相关制度规范发挥约束作用。这对于当代中国建设“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优良家风具有重要意义。

  家风反映一国之民风。“修身”“齐家”“治国”是传统家风的基本价值取向。只有从传统中寻找有价值的内容传承,在实践中吸收、补充、调整、创新,新的家风文化才能得以构建。做好家风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众基础。家国情怀不仅从道德价值层面强调亲情、家庭的重要性,而且将其视作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只有每一个小家的“家风”都能淳朴纯正,才能树立正气浩然的社会风尚。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10日 05版)

[责任编辑:孙满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