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化让草原更美丽

2017-08-01 04:44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守望相助七十载 壮美亮丽内蒙古】   

文化让草原更美丽

——看内蒙古如何建设民族文化强区

光明日报记者 高平 刘梦 李笑萌

  近年来,内蒙古全面实施了“九个一批”工程:培育一批文化品牌;创作生产一批文化精品;开发一批文化人才;抢救保护一批文化遗产;建设一批文化基础设施;树立一批文艺团体;命名一批文化名城名乡;建成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形成一批文化产业集团。围绕“九个一批”工程,各地纷纷出招,文化热如万马奔腾掠过千里草原。

  乌兰牧骑高扬惠民旗帜

  7月17日至22日,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在赤峰市巴林右旗举办,16支来自内蒙古各地的乌兰牧骑奉献了16场不同风格的精彩表演。慕名而来的各地游客追着乌兰牧骑而游,草原文化盛宴令他们流连忘返。

  今年恰逢乌兰牧骑创建60周年。1957年6月17日,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大草原上,一支小小的文化演出队成立了。这支队伍只有9个人,两辆勒勒车,四件乐器。这是一株“红色的嫩芽”,生长在农舍和蒙古包之间。如今,“红色的嫩芽”犹如怒放的鲜花盛开在广袤无垠的内蒙古草原上。75支队伍、3000多名队员,配备了精良的装备。条件变了,但乌兰牧骑的宗旨没有变,精神没有变,仍然是短小精悍,一专多能,为农牧民服务、为基层服务,每支队伍每年确保4个月下乡演出。

  保护好共同的精神家园

  今年5月,内蒙古艺术学院承办了文化部全国呼麦人才培养班,包括台湾在内的9个省区的50名学员用1个月时间系统学习了呼麦。而呼麦这个“世界声乐奇峰”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前早已失传,直到1990年后才在内蒙古几代音乐人的抢救发掘和学习中失而复得。

  2003年内蒙古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战略,党的十八大后又提出由文化大区向文化强区迈进的奋斗目标。这一时期,蒙古族长调、呼麦、元上都申遗成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2015年,内蒙古整理公布“十大文化符号”——内蒙古大草原、马头琴、那达慕、蒙古包、成吉思汗、草原英雄小姐妹、蒙古文、敖包、蒙古马和红山玉龙。内蒙古社科院统计,内蒙古的文化符号有220多项,其中30项难分高下。

  依托这些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内蒙古的12个地区市盟纷纷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包头鹿城文化节、巴彦淖尔河套文化节、鄂尔多斯成吉思汗文化节、阿拉善的胡杨生态旅游节、乌兰察布的察哈尔文化节、锡林郭勒的元上都文化节、赤峰的红山文化节……草原之美,目不暇接。

  草原文脉激发时代精神

  对草原文化的梳理是内蒙古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首要工程。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相继发现的大量考古遗迹和史料证明,中华民族许许多多文化传承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草原深处。

  2004年,由来自全国各地近百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草原文化研究工程”课题组,宣布了新的史学观: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源之一。草原文化在经历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元、满清、现当代几个时期的发展中,与中原文化长期碰撞、交流、融合,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和中华文化的传承作出了突出贡献。

  内蒙古每年举办上百个“文化论坛”,“思想草原”极大地开启了人们的智慧和眼界。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内蒙古把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梦”和草原文化建设相结合,“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契合,为全区各族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文化动力。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01日 03版)

[责任编辑:孙宗鹤]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