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刘梦 高平 李笑萌
两群年轻人,两场“演唱会”,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的两所学校同一天上演。
通辽蒙古族幼儿园里的一群孩子,平均年龄只有5岁。他们身穿蒙古服装,聚在钢琴旁,大声、投入地演唱《梦中的额吉》。蒙古民歌特有的悠扬、深沉、宽广、抒情的旋律,伴着孩子们天籁般的纯净嗓音,让现场所有人沉浸其中。
内蒙古民族大学音乐厅中,台上小伙子们拿起马头琴、陶布秀尔和手鼓,以蒙古族独特的呼麦,共同完成一曲《春天来了》,整个表演连贯、流畅、富有气势,浓郁的青春气息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走进通辽蒙古族幼儿园,仿佛走进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快呀,快抓住他!”操场上,小姑娘从地上跳起来,追赶在自己身后丢下手绢的小伙伴。嬉闹的另一边是沉静。在“迷你”版蒙古包前,身着洁白色蒙古族服装的年轻教师一拉起马头琴,十多个孩子马上安静下来,围坐在他们身边认真聆听。
通辽位于科尔沁草原腹地,是全国蒙古族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在2010年前,学前教育是通辽民族教育的一块短板。为了满足蒙古族儿童就近入园入学的需求,十二五期间,通辽新建了134所蒙古族幼儿园,并于2013年出台《通辽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蒙古语授课学前儿童补助政策的实施意见》,对蒙古语授课学前儿童每人每月补助300元保教费和管理费,完善了民族教育体系,保障了民族教育协调、健康发展。
通辽蒙古族幼儿园是全市140所蒙古语授课的公立幼儿园之一。园长吴晓红介绍,这些年,幼儿园先后编写6套蒙汉双语幼儿学习丛书,用自己编写的原本教材。
在内蒙古民族大学,蒙药学一级学科作为自治区特色学科,于2012年正式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博士点培养项目,从而成为目前全国唯一的民族医药博士培养项目。2016年,第一届蒙药学博士生顺利毕业,也是在这一年,格格塔那正式开始博士阶段的研习。从2008年来到内蒙古民族大学,本科、硕士一直到博士的9年时间里,她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靠近蒙医药的内核。“从陌生到熟悉,时间越久,对蒙医药的兴趣越浓,肩上的担子也就越重。”
谈及蒙医药学发展,没有人比蒙医药学院院长奥乌力吉更有感触。几十年来,学校蒙医药学科由小变大,他看在眼里,喜在心里。“2000年时,我们学科只有共计40万元左右的学科设备,其他学科团队当时可能还瞧不上咱,但走到今天,这个数字已经突破4000万元。从40万元到4000万元,这是怎样的一步‘历史性’跨越!”这位院长的话语中满是自豪。
如今,蒙医药早已从特色变为优势。2015年蒙医学专业获批教育部“卓越医生培养计划”,获国家级科研项目300余项、经费达到8000余万元,成为我国蒙医学领域研究方向明确、民族特色鲜明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术研究基地。
以蒙医药为代表,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备受内蒙古民族大学重视。依托国家民委和自治区级研究基地——蒙古族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内蒙古东部经济历史文化研究基地、草原文学理论研究基地、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都在广泛开展学术交流、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助力文化传承创新。
“目前,我们在关于蒙古族语言与地域文化、科尔沁民俗和萨满文化、科尔沁艺术等领域的研究已经呈现出品牌化的特点。”副校长任军说。学校还成立了民族研究院,打造了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教学、研究及创作综合性发展平台。
由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民族教育的全链条正在通辽形成,高质量民族教育之花在广袤的科尔沁大地惊艳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