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荒凉边境线上的浓浓家国情
——内蒙古牧民阿迪亚一家两代接力放牧守边
一架外壳已经磨得锃亮的望远镜,一部老旧的收音机,一匹耐力超群的蒙古马。翻身上马,打马过草原,55岁的阿迪亚赶着他的羊群,开始了他一天的放牧巡边生活。
边境牧区的生活艰苦而单调,阿迪亚与妻子娜仁其其格却在这里坚持放牧守边三十载有余。
如今,他们的两个儿子从城市返回牧区,接力父母放牧守边。一家两代人克服恶劣的生存环境,用无数的脚印和汗水守护着4公里长的边境线,成为满都拉草原上的佳话。
从边防战士到护边员 他注定成为边境线上的守望者
夏日的巴音哈少嘎查,阿迪亚赶着100多只羊穿行在草原深处,不时举起望远镜观察远方。这个嘎查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简称“达茂旗”),他家草场北界就是中蒙边境线,长约4公里。
1981年,19岁的阿迪亚成为一名边防战士,驻守中蒙边境。从小在草原长大,加之为国守边的军旅经历,使他在1986年退伍后毅然响应号召,携妻子到边防一线定居,成为夫妻护边员。
阿迪亚夫妇定居不久,有2名境外人员潜入后找到一名陶姓牧民,威逼利诱想把他带到国外“培训”。阿迪亚听闻,马上赶到最近的边防连队报告。有关部门立即展开地毯式搜寻,把2名境外人员成功驱逐出境。
1993年冬季的一天,达茂旗突降大雪。一早外出巡边的阿迪亚夜幕降临还未回家。妻子担心,骑上摩托车就到满都拉公安边防派出所报警。边防民警开着吉普车走了50多公里,终于在边境线附近找到了风雪中艰难行走的阿迪亚。回到家,阿迪亚一边为妻子擦去眼泪,一边安慰:“这不是回来了吗?每天不把那段边境线走一遍,我心里不踏实。”
30多年来,阿迪亚夫妇一直生活在边境一线,他们累计义务巡边近1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2圈多。巡边中,他们多次制止和劝返临界流浪乞讨人员,参与过上百次边境联合踏查,并协助破获了数十起涉边案件。
“阿迪亚夫妇坚持放牧守边,获得政府和公安边防多次嘉奖,他们是名副其实的边境安全守望者。”满都拉公安边防派出所所长刘忠强说。
用行动诠释忠诚 祖国就是最强大的依靠
近年来,部分学校、邮局等单位撤离牧区,一些牧民也放下皮鞭迁出草原。“我们也劝阿迪亚搬走,可他说要一直放牧守边。”毕力格说。
边境地区生活艰苦,阿迪亚家的井打出的是苦咸水,只能从几公里外拉水喝;最近的镇子十几公里远,夫妻俩很少吃果蔬,经常一日三餐只吃果条、奶茶……“其实也想过搬走,但要是都走了,谁来守护家园呢?”阿迪亚说,生活了大半辈子,对故土的依恋早已渗入血液,艰苦的日子也习惯了。
2008年夏季的一天,阿迪亚早早出门。一个多小时后他匆匆跑回家中,把正熬奶茶的妻子拉出屋子,“你看那是什么?”娜仁其其格顺着望去,只见一片朝东的斜草坡上,红色砖块摆出的“中国”两个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这个地方好,第一缕晨光就能照到字上。”阿迪亚说,这162块砖是他一块一块从搬走的牧民家搜集来的,祖国就是最强大的依靠。
2009年夏天,阿迪亚在院里竖起一个旗杆。从那以后,巴音哈少草原上又多了一抹常年飘动的中国红。“没有国哪有家,道理大家都懂。”阿迪亚说,他和妻子坚持放牧守边,就是要用行动作出表率。
阿迪亚夫妇的家国情怀成为草原上的佳话,近年来他们的生活有很大改善。卫生院每月为他们送医送药;公安边防每隔十天半月就带去米面蔬菜。两年前,“户户通”安装到户,老两口看上了电视。
两个儿子接力巡边 子承父业成草原佳话
2014年年底,在日本留学后工作的大儿子宾巴、在上海工作的二儿子阿迪力回到家乡,他们决定接过父母的“接力棒”。阿迪亚夫妇既兴奋又不舍,赶牛羊、防饿狼,喝咸水、吞寂寞的日子不好过,这种生活的滋味他们最懂。
“我在草原长大,但刚回来还真不适应。特别是上厕所,夏天苍蝇嗡嗡叫,冬天冷得蹲不住……”35岁的宾巴说,生活环境落差很大,但父母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好,作为儿子应该接过重任。此外,自己留学工作期间不仅见了世面,也学到了牲畜改良、网络销售等技能,回到家乡也想帮助牧民一起致富。
2016年宾巴入党,这是一家人最自豪的事情。现在,宾巴的儿子3岁了,孩子淘气可爱。“小孙子玩具很少,有时真想让宾巴把小孙子带到城里去。”娜仁其其格说:“我希望孩子们过上好日子,但我更希望他们记住祖国的边疆是他们美丽的家园。”
对于阿迪亚夫妇,有人不理解,但更多人是敬佩。阿迪亚说,他们夫妇的选择和决定不是一时冲动,“我曾是一名军人,我妻子年轻时也是民兵,为国守边就是我们的精神追求和人生价值。”
(据新华社呼和浩特8月7日电 记者任军川、刘懿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