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如何啃

2017-09-01 04:4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记者 殷泓 刘华东

  这两天,“脱贫攻坚”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提及最多的一个热词。

  继8月29日听取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永富作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报告后,8月30日更是全天聚焦“脱贫攻坚”——上午分组审议报告,下午专题询问脱贫攻坚工作。

  尤其是在专题询问中,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率多位部长前来应询。问者一针见血,有理有据;答者坦诚直言,严肃认真。

  围绕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都说了些什么?专题询问的焦点问题有哪些?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

  “在当前脱贫攻坚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中,哪些是最难解决的?怎样才能有效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以确保脱贫攻坚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在专题询问中,陈光国委员首先发问。

  对这个问题,汪洋回答,什么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各地千差万别、情况不一,见仁见智。“但就全国总体而言,我个人认为,解决精神匮乏比解决物质匮乏难,解决千百年来形成的落后观念和习俗比解决贫穷难。脱贫攻坚千难万难,最难的是其中有一些贫困群众‘不怕穷’,也就是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

  汪洋指出,对于如何有效解决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包括解决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最根本、最重要的举措仍然是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充分依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组织体系、动员能力和干部队伍。“过去我们就是依靠政治和制度优势才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扶贫业绩,现在这仍然是我们解决当前面临问题、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法宝。”

  “然而要承诺在未来的3年时间里从根本上解决一些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安于现状的问题,拍胸脯、打包票,那是吹牛。”汪洋坦言,落后的观念、习俗许多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改变它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须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必须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努力在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上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这方面各地都有一些积极的探索。各地的情况各不相同,总的还是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用不同的钥匙开不同的锁。

  刘政奎委员也指出,对于精神层面的“贫根”,就是要帮助贫困地区百姓消除所受到的社会歧视和工作压力,重塑自信,摆脱“人穷志短”的困境。

  欧阳淞委员则建议“扶贫先扶智”,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于贫困地区婚姻、教育等观念的改造,让贫困地区的群众改变陈旧观念,既在物质上富起来,也在精神上富起来。

  “把握‘精准’要义,切实防止形式主义”

  刘永富在报告中坦言,脱贫攻坚形式主义问题凸显,有的不从实际出发盲目发展产业,有的集中资源“垒大户”“堆盆景”,有的政绩观错位,层层加码患了“急躁症”,有的督促检查满天飞,基层苦不堪言。

  脱贫攻坚中的形式主义问题,引发了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强烈共鸣。

  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委员指出,有些地方建设美丽乡村挤压脱贫攻坚工作,出现墙外美丽墙内破烂的现象。有些地方热衷于建设旅游项目,以旅游项目代替其他扶贫项目,影响发展产业项目。

  蔡昉委员认为,形式主义问题凸显,这一条是带有根本性的,其他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形式主义诱发出来的。到2020年还有3年多的时间,能够及时认识到这个问题,深刻剖析这个问题,还是可以做一些事情,防止问题的演化。国务院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存在,我们就要未雨绸缪,从制度上和推进精准扶贫的措施上解决好,防止出现这样的问题。

  “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解决的。”欧阳淞委员强调,要牢牢把握“精准”的要义,切实防止形式主义。脱贫攻坚贵在精准,要根据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实际情况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做到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切实防止形式主义。

  他进一步指出,脱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主要是做表面文章,通过各种手段从数字上增加群众的所谓“收入”,通过拍脑袋来决定扶贫的具体政策措施,有的甚至认为精准扶贫就是精准填表,做一些华而不实的表面工作。这些现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必须坚决克服,做到真扶贫、扶真贫,让脱贫成果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给他们造血的能力,‘带着泥土移栽’帮扶”

  “到2020年,贫困人口按期脱贫,我认为是可以做到的,没有太大问题。但是令人忧虑的是,这种脱贫是否可持续,是否牢靠,是否稳定。如果光靠国家的补助扶持来实现脱贫,我认为是不牢靠的,是不可持续的,随时都有返贫的可能。”陈光国委员表示。

  刘永富在报告中也提到,建档立卡数据显示,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比例从2015年的42%上升到2016年的44%,医疗支出负担重,解决这些人的贫困问题,成本更高,难度更大。

  车光铁委员对此深有同感:“就目前农村基层贫困现状来看,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仍是一大难题,并在农村贫困人口中占有相当比重,农村健康医疗保障能力还存在明显短板。”他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医疗救助体系,在完善医保制度、稳定资金来源、提高统筹层次、保障制度衔接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全面提高基层医疗服务保障能力,有效推进精准健康扶贫工作进程。

  “在农村,重大疾病、慢性病、地方病是致贫和返贫的主要原因。对落实农村贫困人口的大病、慢性病、地方病医疗救助的政策有何考虑?”专题询问中,唐世礼委员就此提出询问。

  针对这个现实问题,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回答表示,已经组织全国963家三级医院全面对口帮扶832个贫困县1180家县医院,全面开通了远程医疗系统,选派医生团队进行蹲点帮扶。去年一年将近1万名三级医院的医生在这些贫困县医院蹲点帮扶。

  “这次帮扶的特点是不仅要治病,而且要给他们输血,要给他们造血的能力,把县里面治不了的5至10种病作为重点专科来建设,连人带技术带培训带制度带标准,‘带着泥土移栽’到受援的医院去。”李斌强调。

  (光明日报北京8月31日电)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01日 04版)

[责任编辑:潘兴彪]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