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
据新华社成都9月28日电(记者张超群)由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六十二场活动28日下午在四川乐山举行。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陶文昭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魂”关系。
百场讲坛第六十二场活动现场。杨平摄/光明图片
“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之根。”讲座伊始,陶文昭开门见山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价值观的“根”和“魂”,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经验中可以找到直接或间接的对应资源。
陶文昭表示,对待传统文化的传承要讲究方法,一要鉴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二要包容,重视汲取各种文化的有益成分;三要向前,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价值观具有现实性,传统文化是当今价值观问题的治理之方。”陶文昭指出,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在陶文昭看来,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在社会公德、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方面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维系和校正功能,是治理人们价值观问题的一剂良药。”
陶文昭强调,中国要强起来,价值观也要强起来。因此,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起,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本场活动由乐山市委、乐山市人民政府、光明网、中国伦理学会承办,乐山市委宣传部、乐山广播电视台、乐山市商业银行协办。来自当地的450余位基层干部到现场聆听了讲座,来自全国的223万网友收看了节目,30.6万网友通过微博、论坛等参与了交流互动。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29日 04版)
现场反响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社会生活中
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东 见习记者 冯帆
9月28日下午,在“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工程第六十二场走进四川省乐山市,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陶文昭作了题为《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座。现场观众反响热烈,不仅聚精会神地聆听教授的精彩演讲,而且在讲座结束后积极与教授进行互动,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宣传股股长陈柯江表示,作为一名从事宣传工作的基层干部,听了陶教授的讲座后,让我更加深刻理解了文化和价值观的关系。作为民族地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来说,要把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扎根实际,以更加接地气的方式影响和教育广大群众,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当前马边正处于脱贫攻坚关键期,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贫困群众树立感恩、自强的精神,以更加强有力的内生动力脱贫奔小康。
武警乐山支队杨瀚说,陶教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述使他受益匪浅,也让他了解到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和差距,听完此次讲座后,知道了只有干好本职工作才能更好地为党和人民群众服务。
直播页面二维码 第六十二场
专家观点
陶文昭: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深入理解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联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之根。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理念,都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经验中找到直接或间接的对应资源。
传统文化是当今价值观问题的治理之方。一方面,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维系功能。传统文化是维系古典价值的纽带、培育新价值的土壤。因此,以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来有效整合社会意识,可以使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校正功能。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时代价值,可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传统文化是铸造中国价值高地的引领之基。今天谈论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结合国家的大战略来看。要在深厚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铸就当今中国价值观的高地,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世界文明提供中国方案。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这就需要积极深入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世界,把长期以来我们民族形成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继承和弘扬起来,使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服务。
同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必然是不断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过程,也是中国价值观与世界文明交流交融而发挥影响的过程。与一些国家推行的大国霸权、“文明冲突”相比较,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等和平思想,这为国际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基本原则,指明了未来的方向。
(光明网记者 王营整理)
专家点评
肖平(中国伦理学会常务理事、西南交通大学教授)
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底气
陶文昭教授通过对中国文化“高”“深”“远”特点的概括,提出优秀传统文化之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传承之根”、是“治理之方”、是“引领之基”,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古有今的文化灵魂,它有上千年的文化积淀传承,自然深厚阔大。但它并不因历史而陈旧,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融通了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和先进理论的价值观,是适应时代发展、富有活力的价值观。
文化是“化成天下”的人类实践活动,随着国家的强大、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越来越成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充足底气。不仅如此,关怀天下的传统文化情怀,在今天凭借中国的价值观、中国的实力为解决人类的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事实上,这些中国方案也正在被世界所接受。
(光明网记者 王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