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秋月圆 情浓人暖

2017-10-05 03:56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边寨纵歌 新米飘香

  ——滇西边境地区民族村寨中秋节见闻

  光明日报记者 张勇 光明日报通讯员 刘虹骏

  又逢中秋,在云南西部边境地区的村寨,各民族兄弟姐妹不仅欢度本民族的节日,也和汉族兄弟姐妹一样团团圆圆过中秋,打歌声、击鼓声、欢笑声,还有新米的清香,带着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希冀,放飞在祖国的南疆。

  景颇族目瑙纵歌

  “我们现在去县里把乐器领回来,今晚上在村里跳目瑙纵歌,让大家热闹一下。”景颇族青年高天强兴奋地对记者说。高天强是毗邻中缅边境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新城乡邦瓦村委会副主任、黑山移民村搬迁户。

  10月4日一大早,高天强就带着几个村民走出深山里的黑山村,赶往30多公里外的县城,去领取县财政拨款给黑山村买的一套乐器。地处大盈江上游山谷中的黑山村是在各级政府和三峡集团的帮助下新建的易地搬迁移民村,全村41户都是高山上搬下来的景颇族。高天强告诉记者,近几年来因为去外面打工的人多了,收入增加了,村民们也开始过中秋节,除了吃月饼水果,还会杀一头猪,中午请亲戚来一起吃团圆饭。过去因为村民们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中秋节晚上组织不了活动,现在大家集中搬迁到黑山村,村里有文化活动小广场、寨门口有公路,寨前大盈江上的链子桥变成了公路桥,现在又有乐器,所以村里准备第一次在中秋节晚上组织全村人跳目瑙纵歌,让老年人主持举行新房入住仪式活动。高天强感慨地说:“现在景颇族年轻人会跳目瑙纵歌的少了,入住仪式也只有老年人会,所以今后要多组织这些活动,不能让景颇族的风俗失传了。”

  德昂族搬迁致富

  “我们德昂族今年的树标杆节正巧就在农历八月十五,大家正在田地里忙着收谷子,今年粮食收成不错。”盈江县新城乡新坝村委会松山新寨村小组德昂族村民赵光荣告诉记者,新寨56户村民全部是德昂族,2009年盈江地震后从山上搬迁到坝区,生活条件有一定改善,德昂族村民们也开始过中秋节吃月饼。不过大家最关心的是中秋节前后的树标杆节。往年树标杆节这天,全村人都会围着一根挂着绣花白旗的木杆跳嘎秧舞,庆祝顺利过完雨水季节,迎接冬天的来临。赵光荣表示,等收完稻谷,还是要组织村民们举办树标杆节活动。

  佤族村寨庆贺丰收

  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刀董村与缅甸接壤,距边境线最近直线距离仅1公里。中秋节期间,刀董村不仅欢歌笑语,还弥漫着一股股米饭清香。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四是我们佤族的新米节,八月十五又是中秋,所以每年农历八月都特别热闹,从前家里桌上节日食品只有本地老芭蕉、糯米饭及糯米粑粑,现在大家都有了致富门路,想吃什么自己都能买得起了,会买各种月饼、煮板栗、炒花生……今年家里养鸡的规模又扩大了。孩子说以后过节可以出去旅游,日子真的一年比一年好。”刀董村妇女鲍安拉开心地对记者说。鲍安拉是村里第一批尝试林下养殖土鸡的农户,去年养鸡收入20万元。

  刀董村党总支书记陈强告诉记者,新米节期间,佤族村民们会打扫寨子以及修复村寨道路,举行拉木桥、喝水酒赛、请谷魂、舂新米、煮新米、舂新米粑粑等活动,庆贺又一年粮食丰收。到了中秋节,外出读书的孩子们会回来,一家人吃团圆饭。今年沧源县城还举行了万民同乐打歌活动,进行了最大南瓜、最大黄瓜、最美葫芦评比等活动。

  拥有8个自然村1487人的刀董村2014年以来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服务部,与合作社合作共同建设林下土鸡养殖基地,把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合作社共同发展,每名党员发挥带头作用,先富带动后富,到2016年年末,村集体收益达到了19.66万元。现在大家都希望尽快把贫困帽子摘掉。

中秋月圆 情浓人暖

  10月4日,在河北省沧州市,月亮与大运河景观带相映生辉(二次曝光)。 新华社发

中秋月圆 情浓人暖

  10月4日,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新华书店,几名小女孩在阅读课外图书,在浓浓书香中欢度中秋佳节。龙林智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中秋月圆 情浓人暖

  10月4日,河北省邯郸市农林路小学组织学生来到北张庄镇北张庄村,与留守儿童一起制作月饼。新华社发

  日子越过越红火——安徽大别山区中秋见闻

  光明日报记者 李陈续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李睿宸

  “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这是记者初到岳西时最直观的感受。位于大别山腹地安徽省安庆市的岳西县,是纯山区县。由于自然及历史等条件的限制,岳西县一直是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贫困面积最大、程度最深的县份之一。

  暑去秋来,中秋翩至,岳西县的脱贫攻坚战役始终没有停歇。在这个中华传统的团圆佳节,记者来到大别山腹地困难群众的家中,倾听他们的奋斗心声,感受他们的脱贫故事。

  危房换新居

  对储四喜来说,10月1日这天不仅仅是举国欢腾的国庆节,更是自己一家三口乔迁新居的日子。

  在岳西县天堂镇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四栋地中海式的住宅楼静静矗立,储四喜的新家就在这里。“我家是三居室,有75平方米。”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新家时,他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储四喜家过去一直住在山边的一间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土坯房里。“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储四喜回忆道,“每到雨天,我就格外紧张,一边拿盆去接屋顶的漏水,一边提心吊胆,担心泥石流发生。”

  为了解决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岳西县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为他们兴建新屋。在全县范围内,各个安置点总共搬迁1202户,合计3885人。每个搬迁户拿到钥匙时,迎接他们的都是一套可以“拎包入住”的新房,墙面粉刷、电路、卫浴等都已统一解决。

  中秋节这天,储四喜把同村的大哥二哥都叫到自己的新家里,一起吃了顿团圆饭。

  虎头鞋祖孙情

  53岁的陈月南家在中关镇斗水村柴岭组,家有5口人。老伴儿王学方在家里料理农活,儿子和儿媳在江苏打工。孙女读书开销越来越大,仅靠家中现在的收入,支撑越发艰难。

  今年7月,陈月南来到村里的扶贫驿站,找到了一份做虎头鞋的工作。每个星期她都会到驿站里领取做鞋的材料,然后拿到家里去做。“这份工作既能赚钱,也不耽误照顾孙女。”陈月南说。这个学期她给孙女报了舞蹈兴趣班,“现在我也能让我孙女跟其他孩子一样去学舞蹈了。”陈月南笑着说道。

  为了让群众能够在家门口就业,岳西县开展“百企帮百村”行动,县内企业到村里建设扶贫工厂、扶贫驿站。目前已建成的81个扶贫工厂和40个扶贫驿站里,总共吸纳了1261名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约两万元。

  “中秋了,我们老两口和孙女三个准备去村里买点肉和月饼,再给孩子买些爱吃的东西,一起过个团圆节。”与记者谈话间,又一双锁好边的虎头鞋在她手中完成。

  “精准扶贫”讲述岳西故事

  从首批被列为国家重点贫困县开始,岳西一直是脱贫战场上的重要关卡。据岳西县外宣办主任徐进群介绍:“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总方针下,2016年岳西县的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9.7%下降到4.5%。群众享受到了健康脱贫、教育扶贫、旅游扶贫、产业扶贫、光伏扶贫等带来的政策帮扶。”田头乡柳畈村村民柳张宪,因妻子患病,本需支付两万多元医疗费,但因得到健康脱贫政策的帮助,最后自己只负担了3000多元。隔壁上畈村的柳岳文,因患病无力支撑子女的学杂费,在教育扶贫政策的帮持下,他的孩子们都能入学接受正规教育。在岳西县,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

  中秋这天,岳西的山区里下起了蒙蒙细雨。天气微凉,而人暖情深。在这里,脱贫攻坚的战役仍然继续,奋斗致富的故事正在上演。

  (光明日报安徽岳西10月4日电)

  河北内丘:下山群众欢欣鼓舞过中秋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陈元秋 光明日报记者 耿建扩

  10月3日一大早,刘振花把一副喜庆的对联贴在了新家门口。“新房南北通透,采光好,还有集中供暖,冬天不会再挨冻了。这是搬下山的第一个中秋。” 刘振花满脸堆笑地说。

  刘振花是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侯家庄乡行家峪村登记在册的贫困群众,得益于县里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她家仅出了1.5万元,就住上了位于县城的120平方米的安置房。这是一套三室两厅两卫的单元房,水电暖齐全,装修一新的房间窗明几净,茶几上摆满了瓜果、月饼。

  随着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村党支部书记霍学礼带着几位乡亲赶来。“明天就是农历八月十五了,咱们一起过个节,唠唠家常。”霍学礼说。

  “困难户住上这样宽敞明亮的楼房,像做梦一样。咱得感谢国家的好政策。”61岁的桑辰海感慨地说。

  行家峪与山西搭界,是内丘县最偏远的一个村庄。山高路远沟深,人均三分地。2016年,内丘县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建设,这也是河北省首个开工建设的安置小区,包括行家峪在内的3个村实施搬迁,共涉及人口363户98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5户679人,同步搬迁人口108户304人。按照县里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贫困户每人可获得不高于25平方米的住房面积,多出的面积每人自费3000元。眼下,和刘振花一样,行家峪村首批38户群众已经住进了新房。

  “不仅就医方便,孩子上学更方便。”桑辰海说,搬迁安置小区附近有新西关小学、内丘中学等优质学校,搬迁群众子女可优先入学。

  内丘县利用原有村庄和现有安置小区楼顶,建成100千瓦的光伏电站,预计每年收入12万元,用于补贴搬迁群众物业费。同时,还开展产业扶持,在安置小区附近为搬迁村庄建设产业扶持基地,目前已建成1个畜牧养殖基地,预计可使搬迁群众年人均增收3000元。

  “我觉得,县里应该再多组织一些就业培训,方便搬下山的群众就业。”刘振花说。

  听到这话,一旁若有所思的霍学礼来了精神。“党的十九大马上要召开,我们祝愿伟大的祖国更加富强,咱百姓的日子才能更好。”霍学礼说,针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他也期盼国家出台更多后期产业扶持政策,多开展就业培训,多给搬迁群众创造就业机会,真正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脱贫。

  说话间,时近中午,温暖的太阳穿过窗户照进刘振花宽敞的客厅里,让一张张充满笑容的脸庞更加容光焕发。对于未来,他们充满希望。

  北航学生宇航员在“月宫一号”过中秋

  光明日报北京10月4日电(记者姚晓丹)中秋长假,正是团圆的时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一号”里4名学生宇航员正在舱内进行实验生活,收集实验数据。舰长刘光辉告诉记者:“我们虽然看不到月亮,但是我们正身处月宫,这个中秋太特别了。”

  “月宫一号”是我国第1个、世界第3个“空间基地生命保障地基综合实验装置”,在这里进行的研究对保障中国载人月球基地以及火星探测等航天计划的顺利进行、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月宫一号”正在进行着为期365天的多人更高闭合度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综合实验——“月宫365”计划。

  在“月宫”,刘光辉说,宇航员们把亲手种植的小麦磨成面粉,用亲手种植的蔬菜水果自制了马铃薯月饼和胡萝卜月饼,“味道好极了。”

  “光明小明和你斗诗”中秋上线

  光明日报北京10月4日电(记者张焱)中秋佳节到来之际,光明日报推出“光明小明和你斗诗”H5融媒产品。数据库精选了与中秋和明月有关的古诗佳作,“光明小明”采用了目前先进的语音识别技术,实现与受众有趣的斗诗互动。

  自2016年11月《光明日报》推出国内首个人工智能新闻信息服务平台——“光明小明”以后,就开始不断提升“小明”的本领。用户通过下载《光明日报》客户端,点击“小明”头像,即可和“小明”进行语音或文字对话。接下来,“小明”会通过智能分析和数据挖掘,及时为用户提供更多新闻服务。

  湖北武陵山区:为了心中那片“桃花源”

  光明日报记者 夏静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刘平安

  今年中秋节,湖北武陵山区的恩施州群众陶醉在热闹的“打糍粑”“拜月”“摸秋”等民俗活动中。各家各户备上一桌丰盛的酒菜和一钵香喷喷的油茶汤,全家人欢聚一堂。街头巷尾,乡镇山村,一片欢乐祥和。

  贫困是武陵山区群众长期以来难以抹掉的标签,而今年的中秋节,节庆的热闹中处处彰显着变化。

  传统节日在继续,歌唱祖国赞美党的活动在增多,群众自发地组织和参与“喜迎十九大·欢度中秋佳节”的活动,感恩政策越来越为民,感恩生活越来越美好。亲朋好友欢聚的酒席间,大家不加掩饰地“炫耀”着自家的变化:特困户有了新房子,负债户有了新产业,光棍汉有了新媳妇。

  武陵山深处的咸丰县丁寨乡桐子元村,贫困户欧建勤掰着手指头算起账来很是自豪:今年在村里的发动下,种了两亩辣椒,现在已经卖了近2000元;喂的三头猪长势喜人,自己留一头,年底可以卖两头。除了这些,老两口低保一个月280元,养老金一个月100元,今年耕地地力补贴485元,退耕还林还草补贴4500元——这一算不得了,怎么也有上万元的收入。

  这些变化得益于国家政策对武陵山区的倾斜,得益于湖北省、恩施州的精准帮扶。截至2014年底,恩施州建档立卡的绝对贫困人口仍有92万,他们多数集中在边缘区、深山区、高寒区,因灾、因病、因学、因婚返贫概率高。这些地方山高路远、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经济总量小、财政收入低、产业支撑弱。恩施州通过立军令状,建责任单,开资金闸,因地施策、因人施策,开展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兜底”扶贫,实行“挂图作战”,全力扶贫攻坚。

  恩施州州委相关领导介绍,扶贫地图既是作战图,又是路线图,还是军令状,更是承诺书。只有这样,才能够统一思想,进一步营造有利于精准脱贫、竞进脱贫、竞进小康的氛围。据悉,恩施州8个县市委书记的办公室里都有一幅本县市的地图,这些书记每天走进办公室,看到扶贫地图,对扶贫工作一刻也不敢懈怠。几年间,恩施州贫困人口年均递减15万人。

  恩施州沐抚办事处营上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向明富骄傲地说:“以前,营上村村民肩挑背驮,在贫困线上挣扎度日,很多男人娶不到媳妇。自从景区开发后,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半以上的青壮年就地从事旅游工作,外来的媳妇欢喜地扎下了根!”今年中秋节,村民不用再远离家乡谋出路,不仅实现了脱贫,也实现了家人的团圆。

  过去,武陵山区的很多家庭只有在节日时才能吃上几顿饱饭,过节意味着改善生活。而现在,逐渐脱贫并奔向小康的大山人民在欢度中秋时,一边在感恩国家的精准扶贫,一边又在谋划借好政策东风把日子过得更加红火。为了心中的那片“桃花源”——富足的生活,武陵山区群众正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继续前行。

  在恩施州中秋节日里各家各户的家宴上,三杯两盏油茶汤下肚,大家脸上洋溢着幸福。

  《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05日 04版)

[责任编辑:徐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