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曹元龙
嘉 宾:秦亚青(外交学院院长)
秦亚青
袁 鹏(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
袁鹏
苏长和(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执行院长)
苏长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人类命运前途和时代发展趋势,敏锐把握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国际场合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引起国际社会热烈反响,对当代国际关系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为追求这一目标,中国外交奋发有为,为中国发展营造了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为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注入了新的动力。光明日报特邀三位知名国际关系领域专家,解读他们眼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畅谈五年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实践新成就。
1.对未来国际秩序给出中国方案
主持人:中国倡导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与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际秩序有何不同?
秦亚青:人类命运共同体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思想,吸收了中国“和合文化”的精髓,传承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实践,强调构建以平等公正、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秩序。人类同住“地球村”,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相互尊重、平等合作、互利共赢、融合包容。在政治上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在安全上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在经济上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在文化上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在环境上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各国携手打造利益共同体、安全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并最终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西方传统国际关系中的主流秩序观形成了鲜明对比。西方视域下的国际秩序或是强调权力政治和丛林法则,或是强调零和思维与力量均衡,或是强调霸权稳定和利益至上,冲突和对抗是永恒的主题。这样的秩序观已经无法适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无法解决当前世界面临的诸多问题,也无法为国际社会和人类未来指明方向。
2017年5月31日,由中国企业承建的肯尼亚蒙巴萨—内罗毕标轨铁路(蒙内铁路)首班列车发车。新华社发
袁鹏: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新时期中国国际战略最鲜明的符号,是对未来国际秩序给出的中国方案。在新时期中国国际秩序观中,合作共赢是思想基础,和平发展道路是战略选择,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追求目标,三者环环相扣,构成一个思想整体。在这一思想体系之下,总体国家安全观、新型国际关系、“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正确义利观、全球治理和区域治理观等等,内涵极其丰富,共同构成新时期中国的国际秩序观。
传统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要么强调实力决定论,认为国强必霸;要么认定民主和平论,认定西方价值必须主导世界。事实证明,这些理论无力解释急剧变化的国际政治现实。西方一批新的国际关系“大师们”,或鼓吹“历史终结”,或渲染“文明冲突”,或宿命式悲叹“大国政治的悲剧”,或无限放大“修昔底德陷阱”,给国际社会带来无端的恐慌和悲观情绪,不具有建设性意义。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则把握历史时空的变迁,超越意识形态分歧、价值观念差异、文明之间隔阂、社会制度矛盾,以更加包容的姿态迎接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大潮,给世界传递的是正能量,带来的是充满希望的愿景。正因如此,该理念一经提出,因其具有国际意义和普遍价值,就引起全球广泛关注和热烈研究。
2015年4月,中国国际救援队搜救队员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从因地震坍塌的楼房中抬出幸存者。新华社发
苏长和:围绕世界朝什么方向发展这个时代性问题,世界其实存在各种各样的方案,各国面临选择。这些方案有的转向内顾,有的主张对抗冲突,但更多的是寻求如何通过共同合作解决各国自身面对的个性问题以及人类面对的共同问题。当今世界特点之一是互联互通,中国对世界发展方向性问题给出的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中国方案并不否定和排斥其他合理的方案,而是在汲取世界上已有的合理方案基础上给出一个新方案。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一般将世界分成对立的两个部分,然而世界远不是一分为二这么简单。世界确实存在不同,但是解决不同之间的合作难题,不是要消灭不同,也不是要强求趋同,更不是把世界分而治之,而是要有一个整体主义的思维,寻求世界合而治之的途径。一个好的国际秩序,一定是建立在不同之间合作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不同之间对立或者不同之间冲突的基础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整体主义的外交哲学思维。
2.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主持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丰富的政治、经济、安全、文明、生态等多方面内涵。从文明的视角,如何看待人类命运共同体?
秦亚青:中华文化主张兼容并包,强调多元共生。“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实写照。中国一直强调要充分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理念加强文明对话,促进文化和谐。世界不同的文化、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中国历来主张互学互鉴、兼容并蓄,既反对“文明冲突论”,也反对“文明优越论”,更不搞文化霸权,不唯我独尊,不贬低、不排斥其他文明和文化。中国认为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之间完全可以做到多元相处、和谐共生。中国外交结伴不结盟、交友不树敌的实践也充分体现了多元共生的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体现了这种开放包容的思想,体现了各种文明和文化互学互鉴、开放包容的精神。也只有这样,不同的文明、文化才可以“求同存异、聚同化异”,这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所在。
袁鹏:中国历来反对所谓“文明冲突论”,倡导“和合”理念,主张各种文明相互包容、兼收并蓄。人类文明各有千秋,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珍惜。只有交流互鉴,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因此中国始终坚持“多彩、平等、包容”的文明观,正是在这样一种文明观之下,才生发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既具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又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理念、新思想。这对于破解当今困扰世界的文明间隔阂和族裔间对立难题具有重要启示性意义。
苏长和:用中国古人的话说,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实就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样的一种秩序状态。如果我们人类更多地看到文明相通的一面,并努力鼓励和培育相通的因素,不同文明之间完全可以实现和谐共生这样一种秩序,人类命运共同体就逐步有了其社会和文化基础。
文明交往的格局要扩大,需要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和认识。排斥、排他、二分、对立等,实际上一直限制着过去文明交往格局的拓展。要走出这样一种文明困境,创造出一种新的文明交往格局和秩序,需要有一种命运共同体意识,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价值所在。
2015年8月,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圆满完成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任务后驶离亚丁湾海域开始执行环球访问任务。新华社发
3.中国力量的引领作用
主持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伟大的目标和愿景,在其推动过程中会面临哪些挑战?中国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秦亚青: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面临着三个主要挑战。首先是思想理念滞后。在当前国际关系中,零和游戏、霸道强权的冷战思维依旧存在,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乃至种族主义再度抬头,文明冲突与歧视现象时有发生。其次,治理赤字明显。对于诸多治理难题,现行体系难以有效应对,而治理体制机制改革任务艰巨、步履维艰。全球治理的价值共识有待确立,国际规范的包容性发展和国际制度间的积极互动亟待加强。第三,热点问题频发。个别地区局势动荡,和平与安全堪忧。亚太地缘战略博弈复杂激烈,中东北非乱局难消,战乱国家秩序重建任重道远。
中国可以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中国致力于建设新型大国关系,这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的一项核心任务。如果世界主要大国之间的关系危机四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将无从谈起。中国努力推进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为国际社会提供了重要公共产品,实现与参与国家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很好地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解决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动全球热点问题和地区冲突得到公平公正解决,实现地区和平与稳定。中国30多年的快速发展可以为发展中国家起到示范作用,以自身行动推进南南合作。
袁鹏:一方面,西方世界虽困难重重、危机四伏,面临百年来大变局,但依然期望继续主导国际秩序或单方面重塑新的秩序。对于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及由此带来的新思想、新理念,它们要么有意忽视,要么刻意妖魔化,不肯放下身段认真琢磨其中要义,而往往从狭隘的西方中心主义立场出发鼓吹过时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世界还有一批未跟上全球化、信息化潮流的国家,它们依然在为自身的民族命运苦苦挣扎。
从这个意义上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谓是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神圣事业,需要持之以恒,各国共同努力。中国作为这一理念的倡导者,则需要发挥自身独特作用。一是继续在思想理念上丰富完善,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广泛传播,深入人心;二是继续坚持把握全球化、多极化、信息化时代潮流,在逆全球化、民粹主义肆虐的关键时期勇于发挥引领作用;三是以“一带一路”为抓手,以“共商共建共享”等合作共赢思想为引领,为全球提供公共产品,让中国在融入世界的同时造福世界。
苏长和:世界是互联互通的,也是充满矛盾的。这就需要中国与更多国家一起,共同在解决矛盾和挑战中,逐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过程中需要正视以下几对矛盾:第一,建立普遍安全的共同体的需求和愿望,与军事结盟对抗的安全文化的矛盾;第二,不同制度、道路、发展阶段、规模的国家实现相互尊重、取长补短,与国际政治中某些国家唯我独尊、输出意识形态、干涉他国内政之间的矛盾;第三,使更多国家及其人民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与资本主义全球化造成的更大的经济不平等之间的矛盾;第四,文明间在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在比较竞争中共同发展,与文明间由于隔阂产生的冲突之间的矛盾。
“光明前进一分,黑暗便后退一分。”针对以上四对矛盾,中国应该团结、引导各国各方,培育壮大有利于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前一种积极力量,防止防范后一种力量的滋生。世界越是在迷茫的时候,越需要有国家站出来,引导世界向正义的方向发展。
4.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行动与贡献
主持人:如何评价五年来,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目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所取得的成就?
秦亚青: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体系基本确立。中国明确提出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以合作共赢为核心原则,以坚持和平发展为基本途径,以构建伙伴关系为主要手段。这就为中国外交实践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不断创新。中国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以坚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原则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以“亲、诚、惠、容”理念发展同周边国家关系,以“真、实、亲、诚”理念发展同非洲国家关系,以伙伴关系拓展全球伙伴关系网,坚持正确义利观。中国提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型安全理念,为安全治理提供中国思路和中国方案。
中国外交不断推出战略性举措。“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化为行动和收获,以点带面,从线到片,实现与沿线各国共同发展与繁荣。中国积极推动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改革与完善既有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提升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多边制度中的发言权和话语权,推动二十国集团从危机应对机制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推动金砖国家之间合作实现飞跃。同时,加强大国协调,推进气候变化问题的全球治理进程。
袁鹏:由于践行合作共赢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俄关系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中欧关系站上历史新起点,中非、中拉关系步入发展新高度,中国同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关系总体良好,同东南亚关系稳步发展,同中东国家关系全面拓展,由此,使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产生了重大的现实成果;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和区域治理,创造性运筹多边外交和主场外交,使中国国际影响力和中国形象得到历史性提升,中国逐渐步入国际政治舞台的中央和国际经济舞台的前沿,中国声音、中国理念得到广泛传播;秉持“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同时直面争议、坚定维权、有序推进,既有效捍卫领土主权、稳妥处理主权争端,又稳步发展了同周边国家关系,南海局势出现明显改观;重视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使其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战略的重要补充,人文交流同战略互信、经贸互利一起,共同支撑中国大国关系布局。
总之,过去五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高开高走,为中国从区域性大国迈向全球性强国奠定了坚实的战略基础。更重要的是,以合作共赢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领的中国特色国际战略新理念由国内走向国际,由思想转化为行动,给沉闷的国际政治吹进了一股清风,随着党的十九大召开,未来必将产生更加重大的国际影响。
苏长和:这五年,我国在理念思想上倡导一种新型国际政治文化。现在很多国家的有识之士对当前国际政治生态表示出忧虑,世界对有利于新型国际关系发展的国际政治文化存在需求。中国倡导的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代表着人类对一种新型国际政治文化、国际政治文明的需求和期待,抓住了世界的脉搏,立在了世界的潮头。
同时,在实践行动上,当世界处于困难时期,中国不搞落井下石、以邻为壑的政策,而是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引导经济全球化向共享方向发展;在政治安全问题上,中国是世界和平发展的一个稳定器,积极践行对话而不是对抗方式解决政治安全矛盾;在国家和社会治理问题上,中国同各国、各方广泛交流治国理政经验;在文明交往上,中国把新型国际政治文化理念落实到人文外交之中,为多彩多样的文明搭建了交往的平台。
(人物肖像:赵和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