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委书记说变革话成就】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极不平凡的5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作为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的亲历者、参与者、推动者,奋战在改革发展一线的十九大代表对“极不平凡”有着更深切的体会和思考,他们见证的每一项成就、经历的每一个变革,都已汇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恢弘史诗。今天,让我们走近十九大代表,和他们一起,细细体味这极不平凡的5年,静静倾听中国阔步前行的时代足音。
浙江长兴深入开展水环境整治,“河长制”助推水环境持续改善,营造了全民治水护水良好氛围。新华社记者 徐昱摄
绿色“打底” 幸福感更浓
——访四川广安市委书记侯晓春代表
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四川广安市委书记侯晓春代表认为,生态环境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一头连着社会和谐稳定;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障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失去生态环境的保障,发展成就就会大打折扣,人民的幸福感就难以真正提高。”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侯晓春说,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美丽中国新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山更青了,水更净了,天更蓝了,绿色生活方式越来越流行……”侯晓春说,回顾过去的5年,人们普遍感受到,环境保护在加强,生态环境在好转,群众的幸福感在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470万广安人民感受同样深刻。”侯晓春说,广安是长江主要支流渠江、嘉陵江的流域地,是长江出川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广安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贡献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
过去的5年,广安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美丽广安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0.5%,成功创建成为国家森林城市;全域开展“洁净水”行动,城市、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分别为100%、93.7%;切实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GDP、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分别下降28.21%、61.75%。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广安收获的不仅是绿水青山,更是一座座看得见、摸得着的‘金山银山’。”侯晓春说,广安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成功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发展道路,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增长点、展现广安良好形象的发力点,为可持续发展留下了更大环境容量和更多生态财富。
数据显示,过去的5年,广安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7%,突破100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7.8%,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9%,经济增速持续保持快于全国全省的良好态势。
“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又为持续保护环境、改善民生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实现了两者良性循环,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侯晓春说,这5年,广安财政民生投入占当年公共财政支出稳定在65%以上,累计实施省、市民生工程660项、办理惠民实事20余万件;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7%、12.2%,被评为全国优秀民生改善典范城市;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0.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8.9%下降到3.27%。
绿色转型 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访广西柳州市委书记郑俊康代表
光明日报记者 周仕兴
25万株紫荆绚烂开放、水上摩托风驰电掣、内河帆船扬帆奋进、万人横渡蛟龙入水……以春季紫荆花和秋季水上运动为代表的“春花秋水”,已成为广西柳州的宜居城市品牌。看到这些,人们难以相信,20多年前这里曾是因环境污染严重而得名的“酸雨之都”,也会暂时忘却这里是汽车年产量超过245万辆的“中国人均生产汽车最多的城市”。传统工业城市如何破解发展和环保的难题变身宜居工业城市?
小朋友在生态旅游景区游览。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摄
柳州市委书记郑俊康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柳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示精神,坚持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柳州由传统老工业城市向先进制造业基地转型,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殊荣,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民生效益和谐统一的绿色转型之路。
首先,柳州着力构建绿色化工业体系。坚持“破”“立”结合,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依靠创新驱动带动工业转型升级,化解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了工业的绿色发展和快速增长,并最终惠及百姓民生。柳州突破落后产能瓶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016年,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排放量与2012年相比下降两成以上。目前,柳州已成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通过加大技术研发,调优产业结构,“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企业技改投资4066.8亿元,年均增速21.3%。2016年,柳州汽车产销量均超过245万辆,位居全国城市第三,产销量接近全国的1/10。柳州打破工业传统布局窠臼,树立产城融合新标杆。柳州坚决改变过去老工业城市布局中工业区与城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抓住柳州列为全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和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的机遇,将污染物排放超过总量指标的工业企业分期分批实施搬迁,对于一些治理无望、污染严重、影响人民生活的重污染企业,坚决实施关闭。
其次,柳州着力构建绿色化城市体系。以打造生态家园为目标,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管理,高质量推进城市彩化、绿化、美化建设,全面构建绿色化城市体系,柳州“山清水秀地干净”的城市品牌得到进一步巩固。截至2016年,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72%,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06平方米,与2012年相比,人均绿地面积增加1.23平方米,市民出门平均300米至500米以内就有休闲绿地、公园或广场。同时,深入推进“花园城市”2.0版建设,市区种植洋紫荆达25万株,“紫荆花城”成为城市新名片。
再次,柳州着力构建绿色化治理体系。郑俊康说,柳州坚持把基本环境质量作为政府必须确保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作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提高,全面构建绿色化治理体系,“确保青山常在、做足碧水文章、打好蓝天保卫战”。2012年以来,柳州大力实施“百里柳江”市区河段环境综合治理,确保穿城而过长达108公里的柳江河“进城清出城也清”。2016年柳州优良天气达到86.5%,全市黑臭水体治愈率达100%,柳江河水保持国家地表水Ⅲ、Ⅱ类水质标准,柳江水域综合治理成为全国工业城市河流治理的典范。
“如果GDP上去了,生态环境却恶劣,城市发展就谈不上宜居宜业和可持续。”郑俊康说,发展不仅是为了经济数字好看,而应该创造一个好的生活环境,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感受到幸福,这才是我们发展的目的。从柳州的实践看,坚持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实现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创造了更加宜居的生活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