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手记】
作者:刘维民(十九大代表、中科院院士)
当听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天宫”“蛟龙”等重大科技成果时,我禁不住心潮澎湃。这其中,也有我们团队的贡献——我现在担任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我和我的团队研发出的具有特殊功能的润滑油、润滑脂和固体润滑材料,先后应用于“天宫”“墨子号”量子通信卫星、大飞机等项目。
这样的成果不仅促进了科学技术自身的进步,也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这对广大科研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基础研究是科技发展的最重要基石,如今,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周期越来越短、界限日趋模糊,一些基本科学问题的重大突破,很快就会引发颠覆性技术的产生,进而引发世界经济格局和产业分工的重大深刻调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基础研究是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储备,必须得到强化。但是,我国科技从0到1的突破还不多,我们科研人员还将继续努力、更加专注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加强基础研究,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储备战略科技力量,不仅需要科技人员的自身努力,更需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就是创新文化的建设。我对战略科技力量的一个理解是:国家需要我们时,我们不仅要能做得出来,还要用得上、用得好。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还要关注到实用性和产业化的问题。
良好的创新文化对于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非常重要,一个国家不可能仅靠科技投入的增加来提升创新能力,必须注重创新文化的培育和形成,这样才能促进科技创新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否则,创新效率、创新效果就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