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2017-10-24 05:0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东南大学学人解读十九大报告】  

  编者按

  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十九大报告强调,要长期坚持、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围绕如何用制度体系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举措,包括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等方面,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

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大会堂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作者:郭广银(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院长)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他还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最广泛就是要让全体人民都能参与,最真实就是必须能真正体现人民的意愿,最管用就是途径畅通、合理高效,而这一切的实现都有赖于健全的制度体系。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我国政治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习近平同志指出,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这种制度安排既保证了人民参与对社会一切事务治理的统一性和稳定性,也保证了人民意愿实现的广泛性和真实性,还保证了国家治理体系的有序性和规范性。为此,十九大报告指出,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法院、检察院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要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征,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创新和制度优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主要实现途径和制度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充分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得到人民的信赖、支持和拥护。十九大报告还特别强调了民主协商的重要性,并对民主协商做了进一步的制度安排。习近平同志指出,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要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

  人民当家作主的关键在基层。要巩固基层政权,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特别是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

  不断完善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作者:袁久红(东南大学首席教授、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我国政治制度体系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为此,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获得了长足发展,取得了卓著成效。历史与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如何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突出强调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其关键在于支持和保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行使职权。为此,要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依法行使立法权,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我国宪法规定的立法机构,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同时,要支持与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监督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原则和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就是,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都要受到制约和监督。人大要把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权用起来,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要健全“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的制度,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此外,还要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包括各级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本级人大报告等,从而全面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决定权、任免权,使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

  二是要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就在于它深深根植于人民之中,而人大代表则是连接人民群众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关键,在完善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国,人大代表由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由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从而产生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中国260多万各级人大代表,都要忠实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要坚持为人民服务,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在要求。为此,不仅要加强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推进代表联络机构和网络平台建设,更好发挥代表在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方面的独特作用,还要加强国家机关与代表的联系,坚持和深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直接联系代表制度等。

  三是要与时俱进推进人大自身的制度建设。不论是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还是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都需要不断推动人大自身的制度与体制机制建设,包括要健全人大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完善人大专门委员会设置,优化人大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结构,健全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本级人大代表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和表达渠道等。各级党委要以“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基本原则与根本方针,加强和改善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开展工作。

  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

  作者:汪进元(东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方面。关于为什么要发挥及如何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作用,十九大报告作了深刻论述,意义重大。

  习近平同志指出,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协商民主强调平等参与、自由对话,并在沟通、辩论和协商的基础上修正偏好、达成共识。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同中国政治实践相结合的制度形态,是党领导民主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积累的必然产物,是中华民族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表征。基于此,我国宪法确立了我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了既民主又集中的政治体制,实行了民主基础上聚合民意、集中基础上协商决策的工作机制。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化解矛盾冲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

  围绕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十九大报告突出强调了三个方面。一是提出“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的重要论断。这一论断将协商民主与党的领导结合起来,这既有利于调动各民主党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进一步强化了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参与协商决策的独立地位和责任意识,有利于提高党的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二是注重发挥人民政协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人民政协聚焦党和国家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积累了丰富的协商经验,展示了专门机构的重要渠道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人民政协这方面的功能要继续加强。三是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这是党中央加强协商民主建设的总体部署,也是民主内在规定性的体现。“广泛、多层”包括协商主体和事项的广泛性与协商渠道和方式的多样性,是从中央机关到基层社区、从国家机关到社会组织等各层级纵、横两方面的具体要求。“制度化”即协商主体、事项、渠道、方式以及协商意见的效力和反馈机制的规范化和法律化。

  全力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作者:周佑勇(东南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并提出“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而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指的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的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并通过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各项社会事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以宪法和法律的形式更好地反映人民意志,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全面实现为人民所需要的良法和善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全面依法治国列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尤其是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依法治国问题,并作出我们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接下来的关键就是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各项任务,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要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十九大报告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这将为全面依法治国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与督促落实提供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今后,我们要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的统筹领导下,进一步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同时要更加注重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努力为良法善治提供制度保障。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要继续推进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推进司法责任制改革,切实维护人民权益,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自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以来,司法体制改革总体框架已基本搭成,一些重要改革已经完成,但这并不意味着司法体制改革已经完全到位。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综合配套、协同推进。司法改革中每一项改革措施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更加注重各项改革举措的协同性、联动性和配套性,实现改革的系统集成、整体推进。司法责任制对提高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具有决定性影响,必须不断总结完善协同机制,使司法责任制切实落地落实落细,充分发挥改革整体效能,真正做到“让审理者裁判,让裁判者负责”。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还必须按照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切实提升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行政执法的水平,保障公民的权利不受公权力的侵犯。必须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将普法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使宪法和法律真正得到全社会的一体遵循。特别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

  《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24日 12版)

[责任编辑:孙宗鹤]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