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黄俊琼:做教育扶贫的先锋

2017-10-25 07:28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党代表眼中的党代表】

  作者:光明日报记者 刘文嘉(十九大代表、光明日报评论员)

  漂亮的侗族银钗和绣饰摆在房间里,美不胜收。不过黄俊琼还是习惯于穿白衬衫和西装,这是一个站在讲台上的人的习惯。

  在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大家都亲切地叫她“黄老师”。她来自黔东南州镇远县江古镇中心小学,在那里,她当了18年语文老师。来中心小学之前,她是江古乡(后改设江古镇)白果小学的老师;来白果小学之前,她是江古乡山背村教学点的老师。

黄俊琼:做教育扶贫的先锋

黄俊琼和江古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在一起。资料图片

  一直是乡村教师,25年。

  “按岁数算,您是19岁就开始从教了?”

  “是的,1992年一毕业就去山背小学了。”

  “怎么选这里?”

  “是我的家乡。穷。此前没有一个师范生,只有两个民办老师、一个代课老师。这里的孩子也需要教育啊。”

  那是中国还没有双休日的年代。山背小学唯一的正式教师黄俊琼,每周上六天课,每天上六节课,不到两年,嗓子就坏了。

  “你听我现在的嗓子,完全嘶哑了。我是侗族人,以前很爱唱歌,后来就不行了,不能唱了。”

  嗓子不能唱了,可是乡村教育却成了她一生唱不完的歌。辗转三所乡村小学,经历了撤点并校和农村教育改革,遇到了打工潮和留守儿童问题,也见证了贫困地区脱贫的“中国速度”,亲历了农村教育软硬件环境的加快提升——黄俊琼这25年,恍然如同一瞬间,回首却已万里远。

  农村小学硬件环境更好了。她所在的江古镇中心小学,现在有19个班,近1000名学生。3000多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整洁宽敞,500多平方米的食堂今年投入使用。

  农村教育的师资加强了。原来学校只有20多个老师,现在老师翻了一倍,她更是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省级乡村名师(小学语文)黄俊琼工作室”,致力于送教下乡和师资培训,做教育扶贫的先锋。

  不过,比这些更需要付出长久耐力的,是留守儿童问题。

  “我的学生写过一篇作文,题目叫《妈妈,我想对你说》。里面有两句话,我能背下来:‘妈妈,放学的时候,别的孩子的爸爸妈妈来接他们,你在哪里?上课的时候,弟弟在我教室的门口睡着了,你在哪里?’我当时看完就哭了。”她心里明白,对这种社会发展中的阵痛,教育者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纾解。

  班级里42个孩子,17个孩子的父母双方都在外面打工,黄俊琼要求自己既要做一个好老师,又要做一个好母亲。她每天早晨7点前来到学校,晚上等到9点半住宿孩子熄灯再走,所有的备课都在晚上10点之后进行,家访、谈心、定期和孩子父母电话沟通,开学给孩子们买文具,冬天给孩子们买鞋子。

  还有就是,“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很爱他们。出去打工,都是为了给他们更好的生活。要懂得爱,回报爱。”

  这个态度,深深地影响了她的学生们。来北京开会之前,班级每个孩子写了一句最想说的话,请她带到北京,带给“习爷爷”。

  10月19日,习近平同志参加了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黄俊琼在发言时,把孩子们写在信纸上的话念了出来。习近平同志动情地说:“我听了感到很亲切。祝孩子们好好学习,健康成长。”

  在黄俊琼的房间里,我们慢慢地、重新翻看了这些用稚拙的字体写下的心声。有的字迹是钢笔,有的字迹是铅笔,有的还画上了画,有感谢、有好奇、有祝愿。黄俊琼轻轻地说,期待国家对农村和基层教师有更多政策和培训,让更多的年轻教师乐意来、留得下、教得好,让我们的孩子们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25日 14版)

[责任编辑:邱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