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王瑟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秦伟利
走进布威库尔班·塔西拜克的家,整洁的小院,柯尔克孜族民族特色浓郁的建筑,让人眼前一亮。她高兴地对我们说:原来居住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恰尔隆乡一个偏僻的山村,一年也来不了县城一次,在政府的帮助下搬迁到现在的皮拉勒乡托格其村,生活条件改善了许多,天天都可以去县城逛巴扎。去年她还到开发区的一家企业工作两个月,挣了7000多元。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皮拉勒乡托格其村新貌。光明日报记者 王瑟摄/光明图片
布威库尔班·塔西拜克的故事只是新疆南疆扶贫成果的一个缩影。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确定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新疆南疆各地通过实施“五个一批”工程,走上脱贫快车道。
扶贫关键在精准
今年年初,新疆再次作出决定,年内将力争完成8.3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旅游开发、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相结合,如期完成59万贫困人口脱贫,800个贫困村退出,10个贫困县摘帽。
阿克陶县扶贫办主任许晓梅说:“扶贫关键在精准。我们已经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特点综合施策,狠抓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切实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问题。”
在阿克陶县克孜勒陶乡塔木村,全村公认的最贫穷的麦麦提·亚合甫去年拿到了生态补偿款1264元,这对这个没有劳动力,又有残疾人,孩子还在上学的贫困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及时雨”。而他全家人每月每人享受的125元低保,也让他家保证了一定的收入。说起这些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老人总是心怀感恩。
63岁的王建国是若羌县若羌镇团结社区的贫困户,去年他诊断出患有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费花了7.8万元,新农合报销了5.4万元,得益于新的医疗保障救助政策,前些天又报销了9800元。“现在政策好了,让我们老百姓看病负担轻多了。”王建国激动地说,全民健康体检工程正式启动后,他和新疆籍城乡居民一样都能享受一年一次的免费健康体检。
林下养殖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帕提古丽·斯迪克是阿克陶县巴仁乡阔滚其村的农民,但现在的身份则是戈壁林下养殖基地的负责人,成了2万多只鸡、羊的“司令”。她兴奋地说:“能办成这么大规模的养殖基地,全靠党的好政策,靠政府的大力帮扶。”
巴仁乡人均耕地仅有1.2亩,如何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成为他们积极探索的方向。他们开展了林下养殖业,既可以保护林木资源,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又为戈壁林区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帕提古丽·斯迪克去年8月承包了全乡第一个林下养殖基地,不仅让自己找到了发展之路,还为10个贫困家庭解决了就业问题。
逐步实现人人有事干,月月有收入
阿克苏地区库车县阿拉哈格镇吉日木勒克村贫困户吐尼亚孜·艾尼如今成了工人,家门口开办的工厂,让他实现了身份的转变。他说:“我现在不出村就找到了工作,每月能挣近2000元的工资。”
去年,新疆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达45.5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达275人次,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5.78万人。这其中,南疆就实施了喀什、和田两地三年10万人就业计划,今年计划完成喀什、和田2.5万名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逐步实现家家有门路,人人有事干,月月有收入。
扶贫的同时,新疆启动了多项政策,帮助贫困人员实现从内心深处的“脱贫脱志”工作。以阿克陶县为例,他们正在打造“八个亮点”工程,即一个好的致富带头人,一个精准扶贫的好干部,一个带领贫困户增收的好龙头企业,一个精准扶贫的好运行机制,一个精准扶贫的好思路,一个激发贫困户内在动力勤劳致富的好典型,一个对口帮扶的好单位,一个社会帮扶的好人士。让更多的贫困人员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干有方法,最终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扶贫开发良性效应,让贫困人员尽快走出困境,踏上脱贫致富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