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南京:青山忠骨在 英魂励后人

2017-11-07 04:3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记者 郑晋鸣

  11月的南京雨花台,落花如雨,群雕叠阶。

  南京中华门南侧的雨花台,是1927至1949年国民党当局处决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的最大刑场。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在雨花台牺牲的英烈,留存到今天的仅有1519个名字和144张黑白照片。他们牺牲的巨大价值被历史一一证明,而先烈们像一粒粒晶莹的雨花石,长留在时光的长河和人民的记忆中。

  雨花英烈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要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近年来,结合“红船精神”,南京积极实施红色文化弘扬工程,建设红色文化强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发展与弘扬雨花英烈精神。近日,记者再次走进雨花台,瞻仰烈士英魂,聆听历史诉说。

南京:青山忠骨在 英魂励后人

演员在表演话剧《雨花台》。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摄

  巍巍钟山春常在 郁郁青松掩芳丘

  “我们吃尽苦中苦,而我们的后一代则可以享到福中福。为了最崇高的理想——共产主义,我们是舍得付出一切代价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况复男儿失意时。多少头颅多少血,续成民主自由诗。”

  “革命是我第一生命,我决不退社!”

  …………

  南京雨花台,这座聚集着烈士英灵的山岗上,一张张烈士的面庞,青春依旧;一声声铿锵有力的呐喊,久久回荡。正如他们选择了危险、劳顿、清贫的革命生涯,以及随时可能到来的被捕、酷刑、铁窗,他们也义无反顾地迈向刑场。如今硝烟已散,但砥砺人心的“雨花英烈精神”却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进程中,雨花台成为国民党当局枪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场。为了救亡图存,难以计数的爱国志士牺牲于此,他们背后的故事让人久久传唱。

  “只要你愿意写自首悔过书,登报公开悔过,并声明与共产党永远脱离关系,你就可以马上出去!”面对敌人的引诱,烈士中年龄最小的袁咨桐毫不动摇。他的大哥是国民党高级军官,但他即使双脚被撬断、双臂被吊脱臼,甚至被敌人卑鄙地改了年龄处以极刑,也绝不背叛共产党。

  “你我失去一人之生命,或许可以将新中国的诞生提前一个小时;万千同仁牺牲生命,则理想之国近在咫尺。”许包野是一位留洋博士。旅欧期间,他在中共旅欧支部的领导下参加斗争。这位在外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11年的烈士,在牺牲长达半个世纪后,他的妻子才知道丈夫已长眠雨花台。

  “国不可以不救。他人不去救,则唯靠我自己。他人不能救,则唯靠我自己。他人不下真心救,则唯靠我自己。”为了及时从狱中送出关键情报,恽代英与潜伏在国民党军政部的红色特工冷少农争相去死,受到感化的国民党狱警也甘愿为帮助共产党而死。

  …………

  在灵魂与肉体的双重考验下,无数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用生命践行对党和人民的诺言。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说,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以“信仰、忠诚、为民、担当”为价值取向的“雨花英烈精神”,即“信仰至上、慨然担当、舍身为民、矢志兴邦”。

南京:青山忠骨在 英魂励后人

烈士亲属手持鲜花在南京市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前凭吊先烈。新华社记者 孙参摄

  薪火相传志不改 时代不同报国同

  如今,当年恐怖的刑场已变成风光如画的红色教育基地。雨花台上,有了庄严的纪念碑、纪念馆、烈士陵园、烈士群雕,还有镌刻精致的《共产党宣言》和《新民主主义论》石刻。

  从1927年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份算起,雨花台已经存在了90年。时空变幻,当年烈士的事迹不改,他们的精神也在新时期传承不息。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馆长向媛华介绍,雨花先烈中,大多是知识分子和留洋人士,后继有人是所有烈士的最大愿望。“雨花精神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一样,都是能够涵养后人灵魂的精神谱系。”

  90年来,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带着先烈们的遗志,初心不忘,对“雨花英烈精神”进行新的诠释和传承。

  景荣春,江苏科技大学已故教授、致力于工程力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教育家。他放弃国外大学的就业机会,毅然回国坚守教育事业,把一生献给了三尺讲台。弥留之际,64岁的景荣春躺在病床上满含热泪,举起右拳,郑重宣誓,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时期的“海归”也怀揣着报国梦。36岁的王欣然从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毕业后,面对国外优越的物质生活和科研条件,他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惊讶的决定:回国从教!“我做出这个决定其实没有多少犹豫。”这位年轻的教授说,国家提出“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对于一个立志搞科研的人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国家需要我们。“我是中国人,为祖国做事,我觉得踏实而光荣。”

  在“雨花英烈精神”的感召下,新时期的海归用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数据显示,目前江苏留学回国人员总量超过10万人,年增长率均超过20%。专家预测,按照江苏近年海归人员的增长率估算,未来5年将迎来史上最大归国潮。

  在千万次追寻中,精神的力量已悄然融入百姓生活。2003年那些写在抗击非典关键时刻的“请战书”;2008年在坍塌教学楼里连续救出4名学生后以身殉职的人民教师谭千秋;2012年为了24名乘客的安全而英勇殉职的最美司机吴斌;2016年在盐城特大冰雹灾害中因返身救人而牺牲的基层干部们……这种舍生为民的精神,让更多人在信仰的坚守和传承中,一天天挺拔起来。

  先烈遗志今犹在 红色基因代代传

  “我不需要任何人记住我,讨论我,我只希望人们自由地活着,我只希望这个国家能够独立自由……”在话剧《雨花台》巡演现场,雨花先烈的家国情怀和革命精神让现场观众潸然泪下。

  为了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2015年9月,江苏省委宣传部组织创作话剧《雨花台》,把英烈的事迹搬上了舞台,通过艺术形式,还原历史记忆,弘扬雨花英烈精神。

  “红色戏剧,如果要感动观众,既要靠艺术感染,又要尊重历史。”向媛华告诉记者,《雨花台》的创作态度非常严谨,其中人物都是用的真名,台词大部分是从烈士的书信、诗抄、文章等文献资料中挖掘整理出来的。“这部剧不是艺术化创作的产物,而是历史再现,这种源自真实的力量最感人,也最能打动人。”

  迄今,《雨花台》已赴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地演出80余场,走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数十所高校,场场爆满,超过10万人次现场观看了演出。《雨花台》的演出现场,一次次成为感动全场的“泪花台”。

  “英烈们与家人在狱中相见那段,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学生许桂露说,“他们都还很年轻,有些人的家境很好,但他们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甘愿放弃优越生活,甚至愿意为此付出生命。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年轻人去学习,人需要有一个信仰,才不会迷失方向。”

  此外,江苏还拍摄文献纪录片《致未来书》,讲述英烈遗书、信件、诗词中的真实故事;创作出版《雨花忠魂——雨花英烈系列纪实文学》丛书100部,以文学的形式记录了雨花英烈的革命事迹。

  隔着岁月的长河,跨越不同的时代,一次次的演出,激荡着的是青春与信仰的碰撞。通过优秀的艺术作品,信仰、忠诚、为民、担当等红色基因正代代相传。

  《光明日报》( 2017年11月07日 05版)

[责任编辑:潘兴彪]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