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角】
编者按
10月29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道路”高层论坛在福建师范大学举行。论坛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道路系列重要论述研究”课题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社、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理论与评论》编辑部联合主办。来自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3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在深入学习研究十九大报告的基础上,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丰富内涵、精神实质、理论贡献、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热烈研讨,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与见解。
10月29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道路”高层论坛在福建举行。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福建师范大学学子讲师团到福建农林大学开展十九大理论宣讲活动。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理解新时代的几个理论问题
作者:陶文昭(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个重大论断。从学理上看待这个论断,涉及几个重要问题。
一是新时代的性质。时代是一个常用而多义的词。马克思主义划分五种社会形态,诸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有时也称之为时代。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不是这样的时代。更进一步,每一个社会制度可以分成多个发展阶段,这些发展阶段有时也被称为时代,比如资本主义分为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帝国主义阶段等。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也不等同这样的时代,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范畴之内的,理解新时代不能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定性词。
二是新时代的标准。观察和划分时代,有多种标准,如政治的、科技的、发展的。不同社会制度的时代,是以生产关系的变革、执掌政权的阶级为标志的。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是以重大科技应用为标志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不是以这些标准划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际上是从发展角度衡量,是中国发展的历史性变革、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推动进入了新时代。
三是新时代的取向。新时代的新,意味着与过去不同。与过去不同有两种:一种是转折式,一种是飞跃式。不同社会制度的变革当然是转折,乃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也是历史性转折。而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不是转折的时代,而是同一方向渐进变化所积累的跃升,新时代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是新时代的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标志。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些就是新时代的标志。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进入了新时代。
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手段
作者:吴宏政(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客观依据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基础。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这一论断对我们今天理解“美好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意味着人从“物的依赖”中解放出来,意味着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今天中国社会发展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丰富,还有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的理性诉求,这些需要通过平衡而充分的发展去实现。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是否定发展经济,也不是否定发展生产力,而是强调,在发展生产力和推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发展的平衡性。人的精神文化要素作为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构成了社会主要矛盾的不可忽视的方面,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价值指向,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承诺。
新时代的重要标志
作者:戴木才(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有如下几个显著标志。
一是矫正了发展航向。我们应该充分肯定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产生的诸多问题,比如“GDP主义”、发展失衡、分配不公、信念淡化、党的领导弱化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经济上和政治上矫正我国的发展航向,避免了出现“颠覆性错误”,真正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二是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使我国发展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三是谋划了未来蓝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实际相结合,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中华民族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提供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
四是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作为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作为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其意义不仅突出体现在国内,而且也深刻影响着世界,它打破了“西方中心论”的神话,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社会政策要作出新的调整
作者:程美东(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副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非常及时、准确、科学,是对现实国情的准确概括,必然直接影响到中国未来社会发展政策的调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具体来说,就是对于未来我们党和政府关于社会发展的具体政策提出了新要求。未来的社会政策至少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新的调整:一是产业结构。人民的美好生活主要体现在精神生活层面,而有关精神生活的产业主要是第三产业。现在中国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只占GDP总量的33%,这与发达国家60%以上的比重还有较大差距。二是大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三是提升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政府的治理措施和手段必须要符合科学、理性、人性的要求,其现代化的水平越高,生活在其中的民众对其认可度就越高,民众的幸福指数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