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古人用智慧造就了大运河,大运河也孕育了饱含运河精神与智慧的运河人,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着新时代的“运河故事”。
大运河横贯南北,联结着江河湖海,把诸多水系沟通、包容在一起。生长在河畔的运河人,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有对运河执着的信念,有灵活变通的头脑,有宽广博大的胸襟。
已是耄耋之年的黄仁荣老人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古运河,从儿时沿着运河岸边嬉戏玩耍,到如今作为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的义务讲解员,他的经历就是一本古运河变迁史。“我的祖父和曾祖父都曾经在这里经营砖窑,五代人都住在这里。运河孕育了砖窑,也滋养了我们家族,现在砖窑厂变成了博物馆,虽不再烧砖烧瓦,但一样还是为运河服务。”黄仁荣望着博物馆里的一砖一瓦,满眼深情。
70岁的王玉生精神矍铄,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雀笼技艺的第七代传人,“我买了小叶紫檀木料,准备再复原一只一米高的清宫鸟笼,然后把这些年做鸟笼的心得写成书,画上图纸,这门手艺就有了行业标准,就再也不会失传了。”王玉生说。
苏州市长吴路的古运河边上,有一块占地不大却构造新颖的空间,当地人称之为运河文化“方舱”。区区15平方米的空间内设有游戏体验区、媒体播放区、亲子阅读区,市民游客走累了可以在里面用VR、游戏、视频等新型交互技术感受大运河深厚的文化底蕴。小小的运河文化“方舱”,不仅是江苏大运河建设的一个缩影,更是新时代运河人的智慧结晶。
这一段段运河故事,虽不那么气势磅礴,但每一段故事的载体都是一位或几位运河人,他们用饱满的热情和勤劳的双手造就了大运河现在的繁荣。
调研采访期间,记者在不同的运河城市,遇见不同的运河人:运河保护志愿者服务队的志愿者,游船码头公司的员工,制作船模的老人,运河沿岸的居民……这些运河人总是热情洋溢地将我们从南方湿冷的空气中,拉入他们温暖的住处,诉说他们难忘的运河记忆。
大运河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运河人,运河人也用自己的行动反哺着母亲河。五天四夜的调研采访,记者看到一个个正在发生的运河故事,感受着新时代运河人的真抓实干。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周官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