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的足迹·光明书屋】
作者:董宇宇(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编辑)
习近平总书记把经典诗词称作“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在文章、讲话与著作中多次引用诗词佳句来表达深刻丰富的含义,例如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七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引用“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些词句都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可见总书记对辛词的了解与欣赏。
《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资料图片
古人把辛弃疾尊称为“文中之虎”“词中之龙”。事实上,相比其“脍炙士林之口”的词作,当时士林更激赏他“卓荦奇材,疏通远识,经纶事业,有股肱王室之心”。以历史的眼光来看,辛弃疾是一位文武全才的英雄。他富有政治军事才能,青年时代就有组建义军、袭营擒叛、号召归宋等壮举,所写《美芹十论》《九议》等政论文都极具见地。他在多年担任地方大员期间,不仅有爱民之善政,而且积极筹建军队。但由于“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他终生未得重用,三度罢官,闲居廿载,乃自号稼轩居士,最终赍志而殁。其词集《稼轩词》存词620多首,为两宋之冠,名篇佳句众多,主要内容即抒发爱国抗敌之热情,唱出了时代精神的最强音。其词取法婉约、豪放两派,词调、题材无所不备,语言熔铸经史百家、前代诗词文赋及口语,写景抒情、叙事议论有机融合,使“以诗为词”的“苏辛词派”“豪放派”蔚为大宗,而且集宋词之大成。
如果说苏轼词是把现实情感“雅化”到人生根本的高度,那么辛弃疾词就是集中到爱国抗敌的重大主题上。“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稼轩词在内容上的突出特征就是爱国爱民的强烈情感,包括豪放的意气、对敌人和投降派的愤恨、壮志难酬的慷慨,相应地在艺术上善于营造廓大之境,“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又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以山水之景隐喻爱国、悲愤、不屈、愁郁的复杂心绪。
辛词还长于“托儿女之情,写君臣之事”,在雄放慷慨中别有细腻婉约。例如《青玉案·元夕》写佳节和恋情,最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应是有所寄托的,被评为“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他的闲适词、田园词也很出色,有些同样深有寄托感慨,例如“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辛弃疾年轻时就“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鼓舞了人们的抗敌斗争,在他影响下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辛派词人”。自宋至清,其人其词都有大量推崇者、继承者,研究论著也有很多。在近现代“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梁启超多次在集句联中借辛弃疾的“更能消几番风雨”等词句抒泄忧国愤世之情,邓广铭则潜心撰写《稼轩年谱》《稼轩词编年笺注》《稼轩诗文抄存》等著作来鼓舞抗战斗志。辛词现有版本,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中华书局出版的辛更儒《辛弃疾集编年笺注》较为权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阅读辛弃疾、陆游等伟大作家的作品,有助于培养我们深沉、强韧的爱国情志,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感受与认识、认同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