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本土思想如何走向世界——陶行知其人其事

2018-02-04 02:0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序跋窗】

  作者:周娜(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

  日前,美国时代出版公司出版了周洪宇编著的两本英文书籍Changing the World through Education:the Life of Tao Xingzhi(《通过教育改变世界:陶行知传记》)与Life Education——Selected Readings of Tao Xingzhi’s English Works(《生活教育:陶行知英文作品选读》)。前者介绍陶行知其人,后者推介陶行知其说。

本土思想如何走向世界——陶行知其人其事

  《通过教育改变世界:陶行知传记》(右)《生活教育:陶行知英文作品选读》(左) 周洪宇 著 美国时代出版公司

  习惯上,学界往往从教育学视角研究陶行知。以陶行知在教育领域的影响作为分析和研判标准固然不错,但这一定位窄化了他在历史与文化方面的影响。认识到研究视角的局限,周洪宇力倡打破禁锢,将陶行知置于中国现代文化的历史背景下,从微观与宏观、部分与整体的视角予以新的分析与诠释。他强调“从文化视角研究陶行知不仅十分必要,而且至关重要”。

  这种关照与视角,充分体现在了这两本书的学术追求中。《通过教育改变世界:陶行知传记》一书,对过去较少触及的问题,如陶行知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多元文化背景、陶行知在文化创造方面的贡献等,给出了详细的交代。同时,以“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历经西方文化的洗礼”“最终归宗于马克思主义”的“人生三部曲”,解释陶行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生活教育:陶行知英文作品选读》则通过收录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作品,包括陶行知书信、日记等,让读者在与陶行知的“对话”中,感受陶行知思想。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求学归来的陶行知,立足中国国情,在批判继承古今中外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围绕贫困、落后、和平等重大社会问题,对教育的使命、教育的功能进行了突破性思考,形成了“生活教育”学说及“创造教育”“终生教育”等主张,对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诸多问题给出了深刻的回答。他的教育理论和办学实践引起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克伯屈(William Kilpatrick)的关注。克伯屈表示,“我现在无论到什么地方,都要宣传在中国的晓庄有一个试验学校”。彼时开始,陶行知便已进入国际学者的研究视野。美日德等国学者,都曾结合所在国教育现状,从不同角度探讨过陶行知及其教育思想和实践。

  近百年过去,放眼世界,贫困、落后等仍然是全球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陶行知及其教育思想和学说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历久弥新,有其当代价值。

  作为陶行知研究学者,周洪宇具有强烈的学术主体意识。他致力于打通中外陶行知研究的壁垒,出版介绍海外陶行知的研究著作。与此同时,他反对盲目赞同海外陶行知研究者的学术观点和不加分析地借鉴海外研究理论及方法,提出“本土思想如何走向世界”是国内陶行知研究者应保持的重要意识。这两本英文著作在海外的出版,向世界推介了中国学术思想,反映了构建以中国为主体的学术研究自觉。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系统介绍陶行知思想与著述的两部英文书籍,将向世界讲述中国教育研究思想,为世界教育事业贡献中国智慧。

  《光明日报》( 2018年02月04日 05版)

[责任编辑:白丽克孜·帕哈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