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代表新委员新期待】积极建言献良策 做新时代赋能者

2018-03-02 05:34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新代表新委员新期待

  为“中国制造2025”培养大国工匠人才

  ——访沈阳北软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桂平代表

  光明日报记者 刘勇 毕玉才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说法,不出正月就是年。就是在这年味缭绕的正月里,全国人大代表、沈阳北软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桂平马不停蹄地穿梭在政府、企业与学校之间,参观、学习、调研,为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准备材料。

  “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迎来40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能够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我感到非常荣幸。”2月27日,在沈阳北软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张桂平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她说:“作为新时代的人民代表,我深切感受到了‘人民’两个字的分量,绝不辜负这份沉甸甸的责任,要做新时代的赋能者。”

  张桂平于1995年归国创业,先后创建了沈航人机智能研究中心、沈阳格微软件有限责任公司和沈阳北软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走出了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创业之路。“记得1995年那个深夜,微寒的大连机场,我抱着1岁半的女儿、带着国外的所有‘家产’,告别了丈夫,从日本回到我的母校——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张桂平告诉记者,“我把孩子送进‘长托’,带领五名大学生、一台486计算机、三万块钱,在一间30平方米的小屋、每月领486元工资,开始了创业。”

  标注词典、定义语料,建立知识库,手工将几万条专利、文献、标准整理输入到电脑,成功研发出中、英、日、俄、韩、德、法7国语言的多文种系列软件,被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历经15年的创新积累,张桂平团队研发的协同翻译生产线服务于航空与国防,应用于国家百万专利创新工程、民用大飞机专项等大规模、高标准翻译任务中,创造直接效益近3亿元,提高效率近10倍,创造翻译服务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等新纪录,荣获“中国航空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轰轰烈烈的科技报国背后,张桂平还有一个美丽的梦,那就是教育。2001年,非营利的北方软件学院创立,张桂平在担任格微软件公司董事长的同时,又担任学院院长。2015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中,她带领3000名在校学子开始了新一轮创新创业实践,用不到100天的时间,设计完成了“青春号·众创空间”,为大学生提供众包众筹的综合性创业创新服务平台。

  “中国现有中等职业学校1万多所,高等职业院校1000多所,近3000万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工匠级人才不足5%,距离工业4.0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需要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为此,张桂平这次赴京参加两会,专门带了一份“关于实现‘中国制造2025’培养大国工匠人才的建议”。张桂平提出,一是依托中国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建设职业技术院校。二是建立和完善行业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引导行业企业在职业院校培养目标制定、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培养等方面发挥作用。三是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教师管理、培养、培训体系,对职业院校急需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应放宽年龄、专业、学历条件,鼓励外聘懂技术的能工巧匠到职业院校任教。四是打通由专科起步的职业教育继续至本科、硕士、博士的深造路径,促进职业教育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满足“中国制造2025”对不同层次工匠人才的需要。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张桂平说,培养大国工匠,需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大力宣传技术技能型人才也是人才的理念,让工匠型人才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

  做老年教育的积极推动者

  ——访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委员

  光明日报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

  在上海市黄浦区丽园路,有一个“上海市老年教育成果展示厅”。展厅向全社会开放,一月一展,由高校、区县老年教育机构承办,展出老年学员的优秀作品。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逢人便推荐:“一定要去看看,绝对让你惊叹。”

  今年当选全国政协委员的倪闽景,从事教育工作近30年。1989年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到沪上一所中学担任物理教师,后任校长,其后转任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去年,他从上海市奉贤区副区长任上重回教育战线,担任上海市教委副主任。

  长期关注基础教育,关注孩子,这一次,倪闽景的目光停在了“白发”上。几年前,因为自己母亲的缘故,倪闽景开始格外关注老年人的学习问题。去年8月开始,和同事一起系统调研上海的老年教育现状,更让他觉得进一步推动老年教育的急切和紧迫——“老人的事和孩子的事同等重要,都是关乎我们未来的事,关乎千家万户的事,是一项战略性的工作。”

  老龄化是城市正在面临的挑战,与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相互影响,给养老服务、医疗卫生、社会治理带来压力,成为城市创新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全局性问题。在倪闽景看来,老年人的需求不仅仅是“老有所养”,同样渴望“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创”。学习对老年人的健康寿命极其有好处,直接关系到社会和家庭的养老投入,对于家庭的幸福和谐也至关重要。

  上海是全国最早步入老龄化的城市,人均预期寿命已超过83岁。“退休了就老了吗?以前大家觉得五六十岁就老了,现在这个人群恰恰是一个很有热情和创意的群体。”倪闽景说,上海有一群可敬可爱的“80后”“90后”老人,像指挥家曹鹏等,都是处在不断学习的状态,保持着青春活力。去年还有一批在区老年大学就读的老年学员参加成人高考,选择进入高校深造,圆自己年轻时的梦。

  倪闽景提起“第三年龄”的概念,这个名词最初来自法国,指的是退休期。在此之前是儿童及青少年期,职业及谋生期,之后是依赖期。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生活压力较低,家庭负担不重,在发展自身的才能和兴趣方面具有较大的可能性和便利条件。在“第三年龄”这一时间段里,若能处于良好的状态,就能有效减少生活中的不适,提高生活质量,缩短第四年龄期的依赖期限。“第三年龄”可以说是人生的另一个关键期。

  倪闽景介绍,上海的老年教育起步较早。从1985年起步,到2011年颁布实施《上海市终身促进条例》,在全国第一次将老年教育工作写入地方性法规,历经30多年发展,基本形成了“就近、便捷、快乐”的老年教育发展格局。目前,上海有4所市级老年大学,以及遍布各区和行业系统的87所分校,每个街镇都建设了老年学校,80%的居村委建设了学习点。

  即便如此,老年教育资源依然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亟待进行系统盘整,在打通整合中找空间、挖潜力,同时加快场所建设,进一步满足老年人在家门口获得优质学习资源的需求。老年教育不同于中小学教育,不只是“字大一点”,很多时候用传统的方法教老年人,效果不好,如何激发老年人的学习兴趣,提高老年人的学习质量,需要研究推动。去年,上海设立了老年教育教材研发中心,探索更适合老年人的教学手段。

  “学习的概念很丰富,学习是一辈子的事,终身教育是一种理念,不是一个学段。”倪闽景说,“老年人的学习更多出于审美需求,为了更好地完善自我,更好地与人沟通,提升生活趣味,寻找人生意义。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到这个时候了。这五年,我想努力做一名老年教育的积极推动者。”

  期待创建一所粤港澳湾区联合大学

  ——访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代表

  光明日报记者 严圣禾

  温暖的阳光透过玻璃照在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微笑的脸上,窗外一片寂静,不仅是深大校园,整个深圳也已是“人去城空”。距离除夕只剩一天了,但李清泉一早就来到办公室。到深大工作5年多来,他的忙碌正在开花结果,深大这几年的快速发展有目共睹。但春节过后全国两会即将召开,刚刚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李清泉无暇享受寒假。

  33岁晋升教授的李清泉拥有丰富的高校管理经验,他当过大学的科技处长,34岁就先后担任一所行业院校的校长助理和副校长,2000年8月担任武汉大学副校长。2012年7月就任深圳大学校长,一路走来,经历过行业院校、综合性院校以及地方院校等多种类型的大学,积累了丰富的高校管理经验。刚到任时,深大正面临着科研能力弱的“内忧”和深圳市准备高水平创建一批新型大学的“外患”,李清泉意识到,深大如不能从特区高等教育的“独子”变成“长子”,便只能沦为“弃子”。于是,深大在全国的地方性高校中率先开始了高水平大学的建设。2012年9月至今,深大先后出台200多项改革举措,涵盖大学制度建设、人事制度改革、教育教学创新、科研绩效评价、管理服务改善等办学治校的所有方面。“我们没有花费很长的时间去讨论形成所谓的完美顶层设计和方案,而是基于丰富的管理经验,成竹在胸,采取‘想好一项做一项,成熟一件推一件’的策略,通过推进一项改革解决一项问题的方式,实现化整为零,聚沙成塔,尽可能地减少改革阻力,最终达成改革目标。”

  2017年,深圳大学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81项,全国高校排名第23位;SCI论文数量全国高校排名第48位,增速位列全国第2;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新增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这些科研指标和学科建设的成果表明深大正在朝着2012年建校30周年之际确立的“高水平、有特色、现代化”一流大学办学目标坚实迈进。

  大半辈子都在办大学的李清泉在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想建议创办一所特别的大学——粤港澳湾区联合大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在李清泉看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期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平台。与其他世界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领域合作紧密,但教育和科技领域的合作明显落后,未能形成推动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合力。更让他感到忧心的是,近年来港澳地区不少年轻人对国家和民族认同感不强,对内地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了解不多。同时,内地高校现有合作交流项目对港澳年轻学子的吸引力不足,粤港澳学生普遍缺乏在区域内开展交流的意愿,特别是高等教育对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明显。

  为此,李清泉设想以湾区联合大学为平台,加强粤港澳学生交流,增强港澳青年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以湾区联合大学为驱动,打破粤港澳高等教育合作的体制壁垒,实现大湾区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以湾区联合大学为抓手,打造区域高等教育合作和科技合作枢纽,增强粤港澳高等教育对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

  湾区联合大学应该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呢?李清泉兴奋地描绘道:这是一所由中央政府授权,粤港澳三地政府和大学合作创办,社会广泛参与,以一定实体校园和运行机构为依托,跨区域、多校园、跨学科、综合性、国际化的联合大学。湾区联合大学是各加盟大学的延伸与会聚,既不是传统大学,也不是虚拟大学,而是一所“虚实结合”的新时代新型大学,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融会人类先进文明,高度开放、包容的合作枢纽与共享平台。

  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

  ——访广西财经学院院长夏飞委员

  光明日报记者 周仕兴 光明日报通讯员 梁方正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连日来,全国政协委员、广西财经学院院长夏飞的“档期”排得满满当当。“这是我首次当选全国政协委员,我一定不负重托,认真履职尽责,积极为广西和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建言献策。”夏飞介绍,今年,他将重点带来两份提案,一份是《关于推进中国-东盟贸易便利化的几点建议》,一份是《关于优化西部民族地区营商环境的对策建议》。

  “这两份提案都是相关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夏飞说,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合作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成为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2002年至2017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规模由548亿美元迅速扩大到5148亿美元,年均增长16.11%。“但由于贸易结构不平衡、贸易增长动力不足、非关税贸易壁垒突出、贸易摩擦加剧、市场不畅等问题,导致贸易便利化程度较低,双边贸易增速低于预期水平。”夏飞说,大力提升中国-东盟贸易便利化程度,对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提升新时期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先行试验区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作为广西唯一一所财经类本科院校,广西财经学院近年来积极推进中国-东盟财经人才培养、合作办学、科学研究等,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推进中国-东盟贸易便利化问题研究提供了蓝本。通过大量调研和实地探访,在今年两会上,夏飞将从倡导建立多国参与的产业链、设立中国-东盟(北部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营造高效便捷的通关环境、建立双边和多边谈判协商机制、建立统一的物流标准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可行性建议。

  “中央要求广西要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将地处西南边陲的广西推到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夏飞说,党的十九大及其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分别提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等重要决策,这对广西乃至整个西部民族地区营商环境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为全面深入掌握西部民族地区营商环境现状,夏飞委员率科研团队,通过对397家企业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对165家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后得出结论:2017年,南宁、贵阳、乌鲁木齐、西宁、银川、兰州等西部城市营商环境指数在全国35个主要城市中居于末十位之内。西部民族地区落后的营商环境导致民间投资增长仅3.9%,远低于全国增速的6%,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症结,是深化改革和全面开放的重要短板,亟待优化。

  “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就是提高综合竞争力。”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夏飞将从优化政务环境、法治环境、经济与市场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纳税环境、商业信用环境等8个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期对优化西部民族地区营商环境提供决策参考。

  《光明日报》( 2018年03月02日 07版)

[责任编辑:孙满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