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用新闻的眼睛看家乡

2018-03-02 05:4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记者 李笑萌

  今年的“新春走基层”我参加了《家乡新变化》专栏的采访报道。这也让我得以回到家乡河北邢台,从一个归乡人和新闻人的视角,重新观察我的家乡。

  这几年谈起邢台,即使我罗列上“殷商古都”“郭守敬故里”“卧牛城”等再多词语,可能都不如“雾霾”与“邢台”联系在一起时,更让人迅速定位这个城市。这样的一种联系常常困扰着我,也逐渐成为“乡愁”的一部分。

  但是今年春节期间,聊起天气这个邢台人的“隐痛”,大家的神情变了。

  我的采访对象郑马山大伯,是一个在邢台市“住了一辈子”的人,他的那句“去年站在我家阳台,能看见西边太行山的日子可真不少”仍在耳畔。邢台市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脚下,人们常常把能不能看见太行山作为判断空气质量好坏的标准。这句朴实简单的话,是去年百姓眼里看到的邢台新变化——与2013年相比,2017年邢台市空气综合质量指数下降42.2%,达标天数增加110天,PM2.5年均浓度实现了2014年以来的“四连降”。

  顺着亲人邻里嘴边的这句话,我重新审视家乡,当我走进儿时印象里机器轰鸣的钢厂、电厂,粉尘飞扬、无序排放的场景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厂区内原料的全封闭储存运输和大气污染物的超低排放……从积极执行环保部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阶段的停、限产要求,到技术革新、设备升级的环保投入,环保达标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基本共识,曾经的重污染企业正在紧锣密鼓地努力变身“白富美”。原来,在我与家乡的一次次离别中,小城的观念变了。

  我的另一位采访对象是邢台市环保局局长司国亮,他曾经因在媒体前喝下一杯净化过的钢厂“污水”而被称为“喝水局长”,他更是党的一名普通基层领导干部。在他的身上我感受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的压力:“邢台市大气污染治理取得的成效是阶段性的,我们底子差,治理空间依然很大。”打赢蓝天保卫战、把党和国家的政策落到实处就是他和每个环保工作者心中最重要的事情。因为在这里,拥有蓝天的日子多一天,百姓就多一份对这座城市发展的信心。

  最鲜活的语言在基层,最牵动人心的变化在家乡。这个春节,浓雾般的乡愁散开,绽放出一片蓝天,化作邻里亲朋的笑脸。

  《光明日报》( 2018年03月02日 10版)

[责任编辑:孙宗鹤]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