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社会建设:民生账本 写满幸福

2018-03-04 07:4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记者 李慧

  关于社会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

  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社会建设:民生账本 写满幸福

制图:杨震

  民者,国之本也。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宣示,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的真情告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脱贫攻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热点,集中推出一系列重点改革举措,让人民切实体会到民生账本的厚度与温度。

  一项项举措、一串串数字,展现着民生持续改善的轨迹。

  改革攻坚中的民生尺度

  “我们老两口的户口都在山西,以前看病报销经常觉得很困难。现在好了,不需要再回山西,在北京就可以直接结算。医保异地直接结算政策可真是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在“砥砺奋进的五年”成就展上,庞锦诚老人的话语中满是幸福感。

  过去,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是贫困村,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移民搬迁后,通过发展当地特色八眉猪养殖,每户村民都住上了干净宽敞的四合院,2018年将整体脱贫。村民们谈起变化,满脸喜悦。

  班彦村的变化,源自5年来不断改革攻坚的实践。

  这5年,在改善民生领域实现的各项成就,离不开全面深化改革的项项部署。5年来,户籍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环保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等环环相扣,与民便利、为民让利,改革红利不断转化为民生利好。

  民意召唤使命,担当彰显情怀。

  5年来,一系列改革举措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开创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良性互动的新境界:从“零门槛”注册公司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攻坚,平均每天涌现万户新企业;“营改增”等税制改革和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助力创新创业创造更多就业;政府购买服务、PPP等热词不断涌现,市场“补台”弥补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缺口,为社会治理带来新模式、新格局……

  “把人民的事办好了,把百姓的困难解决了,经济增长才有持久的动力。像修建高铁等基础建设,既能拉动眼下的经济增长,又便利百姓出行,让城市、乡村的人流、物流更加顺畅。”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一公司员工巨晓林说。

  扶贫脱困中的民生温度

  这是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让中国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这是一组温暖人心的数据——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累计减贫6853万人,消除绝对贫困人口三分之二以上,年均减少1300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3.1%,我国脱贫攻坚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决定性进展,意味着脱贫攻坚战态势已定,大局在握。”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指出,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实际、最重要的工作来抓,政治上高位推动,贫困地区迎来了历史性的跨越和巨变。

  在脱贫攻坚战中,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劳务输出扶贫、交通扶贫、水利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因地制宜,种种“加强版”“创新版”的脱贫攻坚方法不断推出,很多“老大难”问题有了针对性解决方案。

  今天,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中国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脱贫攻坚“四梁八柱”性质的顶层设计谋篇布局基本完成。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实现城乡统筹;国家层面建立两项残疾人补贴制度;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守底线、强基础,5年来,民生的持续改善,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幸福生活中的民生刻度

  56岁的黄新海,在山东高青常家镇蓑衣樊村的黄河岸边种了一辈子水稻。他想不到,这几年,此前仅能养家糊口的水稻田让自己致了富。

  “我们村的稻田变成了聚宝盆,周边的沼泽盐碱地成了风水宝地。”黄新海说,通过稻田养鱼、养虾,不仅让有机水稻价值翻了番,更让乡村游热起来。“亩产超万元,以前做梦都不敢想。”黄新海说,“农家乐收入全年不低于10万元,再加上年底合作社的分红和土地流转费,一年15万元都打不住呢。”

  黄新海的账本,清晰地标注着我国百姓的民生刻度。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在新发展理念的牵引下,民生升级版工程与百姓的幸福感相得益彰、积极呼应。

  城镇新增就业连续五年超过1300万人,企业职工的养老金连续13年增加,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跑赢经济增速……不断上扬的民生指标,为治国理政成绩单不断增添着耀眼的亮色。

  健康中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党的十九大报告描绘的新时代蓝图中,一个个民生“大礼包”,生动诠释着“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的理念。

  新时代,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中国社会建设迈开新的征程。

  获得感·大家说

  光明日报记者温源、邱玥整理

  ●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济南机务段技术科高级工程师王娟代表:

  这次来北京参加全国人大会议,我感到既兴奋又自豪。我是1994年参加工作的,那时从济南坐火车来北京要花10个小时,现在坐高铁只要一个半小时。近5年来,中国铁路以平均每天近16公里的速度展开建设,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高铁运营里程到2017年年底达到2.5万公里,占全球高铁运营总里程的近七成,这种享誉世界的“中国速度”成为我们国家的金名片。我国在高铁领域的研发不断突破,未来将出现科技感十足的智能高铁,旅客坐进去会更加舒适和便捷。

  ●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志军委员:

  这5年改善民生,除了制度上、政策上的保障,还有很多看得见、摸得到的民生工程建设。无论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建设世界级跨海大桥,还是在地势险峻的山区高原修路筑桥,无论是对城镇之中的棚户区进行改造,还是改善百姓的居住、交通、用电、用水条件,这些惠民工程切实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温暖了民心,让百姓对未来满怀期待、信心倍增。 ●浙江省安吉县上墅乡刘家塘村村民邱建国:

  四年前,我回家过年时,发现家乡大变样:公路更宽敞了,各种污染企业都关闭了,生态环境好了,江苏、上海、杭州的游客都来安吉度假。我就抓住这个机遇,2015年盖了一个小民宿,吸引客人来消费。目前我的民宿生意越来越好,2017年年收入接近50万元,2018年春节的民宿更是早早订满了。自从我回家之后,在农村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孩子全家人在一起,心里感觉非常踏实。

  ●湖南省湘潭市雨花区三义井社区居民梁冰华:

  这些年,棚改政策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处。我家以前住在20世纪70年代的老房子里,通风不好,每过一段时间就要拿出被子晒一晒。而且周边道路狭窄,消防车进不去,安全隐患极大。现在,我们搬进了楼房,住进了新居,生活条件大大改善。新房环境好,设施齐全,让我们没有了后顾之忧,都觉得生活更有盼头了。

  ●贵州省习水县永安镇永和村村民祁成勇:

  4年前,我被诊断出患了肺癌,原本我家可以算得上“小康之家”,后来不仅被大病掏空,还欠下了外债。好在“新农合”、大病医保、民政救助和“顶梁柱”健康扶贫公益保险计划这四重保障政策给我吃了“定心丸”。我算了一笔账,2017年我住院总费用共116431.05元,自费花了4万余元,经过“新农合”报销后仍然无法覆盖的目录外医疗费用有1万元。通过“顶梁柱”项目,我再次报销了5073.7元。不仅如此,以后每月的住院费,我都可以持续获得保险理赔。

  《光明日报》( 2018年03月04日 08版)

[责任编辑:孙满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