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奋斗 我幸福】
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
为老百姓唱戏,幸福
我叫李树建,是一名豫剧演员,从艺38年,演过近万场,给上千万人唱过戏。我从小学唱戏,剧本看得多了,人物演得多了,慢慢悟出了做人的道理:唱戏要动真情,观众才爱看;当官要讲实话、办实事,群众才拥护。
我的经历可以概括为两句话:艺术人生三部曲,事业迈步三十年。
第一个十年:唱在田间地头。
我出生在汝州的一个穷山沟,15岁考入洛阳戏校,毕业后,我先是分配到洛阳地区豫剧二团,1987年到三门峡市豫剧团担任团长。20世纪80年代末,戏曲已经出现危机,当时社会上有两种人出门带行李,一是民工,二是演员,民工进城,演员下乡。下乡演出时,羊圈、牛圈都住过,有时干脆打地铺,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寒风刺骨。我当时在一部现代戏《试用丈夫》中饰演一个赌徒丈夫,因赌博输光了身上的衣服,只穿了件短裤站在雪地里唱了20多分钟,群众每每看到此处,都会含着泪给我鼓掌。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我们坚持每年演出300场以上,80%的演出是在矿井、敬老院、贫困山区,再艰苦的地方都回响着我们的梆子腔!
在困难的时候,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我们根本坚持不下来。每次演出结束,看到热情的观众,我都感到由衷的幸福。
第二个十年:唱进千城百市。
2000年初,我到河南省豫剧二团工作。当时的二团条件很差,舞台上挂着几条破旧的天幕,灯光也没有几盏,坐在10排以后的观众看不清演员的脸,扮戏的文官武将穿的蟒袍也很破旧。乐队就七八个人,手里的乐器跟柴火棒一样。
当时我想,时代在发展,观众的审美水平在提高,这样的演出水平怎能对得起观众?为此,我提出,党员带头,打一场翻身仗。我四处拉赞助,整理复排了5个传统剧目。我带团到北京演出,中国戏剧家协会的专家们情真意切地说:“20年没见过你们演戏了,戏演得不错,但面貌太陈旧,已经和时代脱节了,你们应该发挥二团善演新编历史剧的优势,推陈出新,满足当代观众的需要。”
专家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从北京回来,我就开始思考排演一台新剧目,约请青年剧作家陈涌泉根据《赵氏孤儿》改编创作《程婴救孤》。《程婴救孤》获得了“文华大奖”第一名以及“观众最喜爱的剧目”第一名,同时还获得多项单项奖,实现了河南戏剧历史性的突破。《程婴救孤》获奖后,我们跑遍了国内28个省区市进行演出,豫剧不仅是咱河南老百姓的,也是咱全国人民的。
第三个十年:唱到世界舞台。
在第三个十年的开端,我们把豫剧唱到世界。2013年,我们把《程婴救孤》唱到了美国百老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戏曲首次走进这个西方戏剧中心。演出现场掌声雷动,观众非常激动,他们被华夏戏曲艺术的魅力折服。
2016年10月,我率领豫剧院二团《程婴救孤》剧组第三次赴美,参加“跨太平洋——中国艺术节”交流演出。中国豫剧首次登上好莱坞奥斯卡颁奖典礼的盛堂,在好莱坞杜比剧院演出,有100多名美国影剧界明星到场观看。洛杉矶、温哥华、旧金山等地的观众都专程赶到现场观看,他们纷纷表示:“通过《程婴救孤》认识中国、了解豫剧,更喜欢中国文化了。”
在好莱坞的演出结束时,全体观众起立为我们鼓掌。观众散场了,我还在舞台上站了好一会儿,思绪很乱,我想起了教我唱戏的老师,我想起了给我买面条的赶车大叔,我想起了跟着我们走村串户听戏的一个个朴实的面容。我一定要在中国戏曲舞台上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党的戏曲事业尽职尽责、尽心尽力。
(光明日报记者 苏丽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