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四位基层代表讲述脱贫攻坚故事

2018-03-16 06:3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新闻发布会】

  国务院新闻办举行中外媒体记者见面会

四位基层代表讲述脱贫攻坚故事

光明日报记者 李慧 陈海波 刘华东

  3月1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大庙镇小庙子村党支部书记赵会杰代表、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岩口镇向家村村委会主任向长江代表、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李君代表、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联珠镇党委书记曹庆华代表分享了他们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故事。

  “信心”“尊严”“志气”“乡愁”……从四位代表口中,我们不仅听到这些关键词,钦佩于他们直面困难挑战的勇气,更感受到他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

四位基层代表讲述脱贫攻坚故事

  3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中外媒体记者见面会,四位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赵会杰(右一)、向长江(右二)、李君(中)、曹庆华(左二)围绕“脱贫攻坚”话题,畅谈扶贫工作经验和实践故事。新华社记者 李鑫摄

  “困难和挑战有很多,但我们不会放弃”

  扶贫路上是否想过放弃?记者的这句提问,让四位基层代表敞开了心扉。脱真贫、真脱贫中的攻坚克难,体现出他们的担当和勇气。

  获得老百姓的信任,是开展扶贫工作的前提,也是基层干部面临的最大挑战。李君对此深有感触,他到岫云村工作时才20多岁,“我们做了很多事,才获得老百姓的认可和信任。”李君说。

  信任的建立,帮助李君解决了扶贫工作中遇到的另一个难题: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之间的矛盾。“在看病、上学等方面,国家政策对贫困户倾斜力度较大,一些非贫困户刚开始很有意见。”李君说,通过做解释工作,非贫困户不仅理解了他们,还和他们一起帮助贫困户。

  扶贫先扶智,一些贫困户的思想比较保守,找不到脱贫方向,这是向长江遇到的挑战;这边刚脱贫,那边又返贫,“按下葫芦起了瓢”,这是赵会杰面临的最大挑战;如何让贫困户有增收,并且能致富,这是让曹庆华最头疼的……

  “困难和挑战有很多,但我们不会放弃。”一家一家地走访贫困户,一遍一遍地和他们沟通,面对面地交流、探讨、想法子。赵会杰摸索出的方法是,根据贫困户的实际能力,精准施策。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帮助他们申请政策性扶助,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业;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鼓励他们把土地入股合作社,通过分红来提高收入。曹庆华找到的解决之道是,利用好当地丰富的山地资源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发展绿色生态山地产业和乡村特色旅游。

  “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最重要”

  让贫困群众脱贫有志气、致富有尊严,避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是脱贫攻坚的题中应有之义。

  李君在全国首创“远山结亲·以购代捐”模式,协调爱心企业与贫困户对接,实现5000余户城市家庭结亲认购贫困户农产品。“通过市场行为,激发老百姓的内生动力,促进贫困群众实现稳定的长效脱贫。”

  “让捐赠者有回报,让受助者有尊严。”李君相信,带领乡亲们实实在在地发展产业,一定可以实现长效的、稳定的、有尊严的脱贫。

  “实现脱贫,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最重要。”赵会杰深有同感,不能坐吃山空,而是增强造血功能,点石成金。

  曹庆华则在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上想办法。通过树典型、评先进,激发贫困户的进取心;通过宣讲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措施,号召贫困群众抢抓机遇脱贫致富;让挂钩户与贫困户定下脱贫承诺,让贫困户有方向有目标、有压力有责任。在扶智方面,注重对贫困群众进行种植业和养殖业技能培训、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农村新型管理能力培训。

  “在我们镇,过去的‘等靠要’思想有了转变,开始形成‘要我干变成我要干、要我脱贫变成我要脱贫’这种积极向上的氛围,贫困群众正在努力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曹庆华说。

  “让农村成为城里人向往的地方”

  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区域性贫困,时间紧、任务重。要全面落实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责任制,村支书和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就是脱贫攻坚的前沿指挥部。

  “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因病致贫群体。面对贫困的临界群体,我们不能等这个群体得了病,变为贫困户之后再解决问题,要从政策的保障上发力,比如提高医疗报销费的标准,提高大病救助的比例等。”李君说。

  “我们将通过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继续扩大特色种植面积,找到适合我们自己发展的路子,带领老百姓致富。”赵会杰说。

  “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来筑牢产业发展基础,加大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力度,尤其是提高教育、养老和医疗保障水平,实现对无劳动能力贫困户的兜底保障。”曹庆华说。

  在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应如何破解农村“空心化”问题?

  “农村‘空心化’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农村,让那些对农村有感情、懂农村、懂农民的人回到农村发展。”李君说。

  “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这个梧桐树就是我们的产业。”赵会杰坦言,乡村振兴不仅要产业兴旺,而且还要让农村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一个大方向。

  “我相信,只要我们把产业做强做大,既能留住他们的‘身’,又能留住他们的‘心’。”赵会杰说,“相信‘空心村’现象只是暂时的,未来的农村会成为稀缺资源,要让农村成为城里人向往的地方。”

  “这么多好政策,总有一款适合你”

  光明日报记者 刘华东

  “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有限,耕种模式落后,是制约我们村发展的最大障碍。”在脱贫攻坚战中,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大庙镇小庙子村党支部书记赵会杰代表面临的,除了有如何让土地潜能最大化的难题,还有“按下葫芦起了瓢”的返贫现象。

四位基层代表讲述脱贫攻坚故事

赵会杰代表

  “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这是赵会杰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信念。

  小庙子村有这样一户村民,丈夫患脑血栓,孩子从小残疾,一个家庭全靠妻子支撑。“没关系,我们帮你!”赵会杰多次走访这户人家,为他们申请低保、申请救助,替他们想办法、出主意。“我们帮她申请了贷款,盖起了猪舍,又请了技术人员对她进行技术指导,她自己买了母猪和小猪崽。”在赵会杰和全村人的帮助下,这个家庭去年实现了脱贫。

  “这么多好政策,总有一款适合你。”赵会杰说,有国家大政方针指导,加上全体人民的努力,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实现老百姓致富。

  “脱贫了,还要带领百姓致富”

  光明日报记者 李慧

  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岩口镇向家村村委会主任向长江代表原本是成功的企业家。4年前,他回到家乡,带领群众奋战在脱贫第一线。

四位基层代表讲述脱贫攻坚故事

向长江代表

  向家村属于典型的高寒山区,山多田少,十年九旱,全村1008人,老百姓一直处在极度贫困状态,村里的房屋70%都是土建房。“我能把一个企业做起来,就能把一个村带起来。”抱着这样的信念,向长江向村民和政府立下脱贫“军令状”。

  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2016年年底,向家村95户218人全部提前脱贫,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村集体实现盈利10万元,成为隆回县第一个整体脱贫村,并被评为湖南省“脱贫攻坚示范村”。向长江也因此成为全省“最美扶贫人物”,2017年10月又获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

  “一个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脱贫了,还要带领百姓致富。我要带领向家村成为省内知名的生态旅游示范村、邵阳地区最美丽的乡村,让全村父老乡亲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向长江对未来充满信心。

  “让老百姓有积极向上的志气和能力”

  光明日报记者 陈海波

  在介绍自己的村子时,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李君代表拿出了几张照片。一张照片里是土墙房,另一张是小洋楼;一张照片里是泥巴路,另一张是水泥路——这是岫云村最近10年的变化。

四位基层代表讲述脱贫攻坚故事

李君代表

  岫云村位于秦巴山深处,是汶川地震的重灾区。“那时村里很贫困,年轻人外出务工几年不回家,回家后娃娃不叫爸爸妈妈,叫叔叔阿姨。”李君代表说,他不想再看到每年春节过后“娃娃在车外哭、父母在车里哭”的场景。

  李君集资硬化乡村道路,打通城乡商品流通渠道,让爱心企业与贫困户对接,通过发展产业让村里脱贫致富。以“岫云村”为品牌,在成都闹市区开了四川首家扶贫体验餐厅,不但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扩大了销路,而且还让全村人有了共同的荣誉感。

  李君还在村里开展了“四好”评选:道德诚信好、精神面貌好、清洁卫生好、产业发展好,每年都组织村民到每家每户查看、评比。“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双轮驱动,让老百姓有积极向上的志气和能力,实实在在地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念好‘山字经’、打好‘绿色牌’”

  光明日报记者 刘华东

  “念好‘山字经’、打好‘绿色牌’。”这是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联珠镇党委书记曹庆华代表带领乡亲们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招,“我们镇99.98%都是山区,让贫困户脱贫、增收、致富,是我们最重要的责任担当。”

四位基层代表讲述脱贫攻坚故事

曹庆华代表

  入深山、下村寨、听民意,联珠镇党委用半年时间运筹脱贫计划——依托一山有四季的立体气候资源,念好“山字经”,打好“绿色牌”。培育发展以咖啡、蚕桑、紫米为主的绿色生态产业;培育发展林下中药材基地和林下畜禽养殖基地;利用墨江县回归文化、双胞文化和哈尼文化品牌,搞起少数民族村寨特色的乡村旅游……3年来,联珠镇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6845元增加到2017年的9272元,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4.33%下降到2017年的7.83%。

  随着基础设施、产业基础条件的改善,近年来,联珠镇又将脱贫的重点放在了提高并完善贫困户的社会保障水平上。“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支持,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啃下来。”曹庆华说。

  (照片为光明日报记者刘华东摄)

  《光明日报》( 2018年03月16日 11版)

[责任编辑:白丽克孜·帕哈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