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医学人文教育: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医学人文教育: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8-04-26 06: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教育研究】

  全民健康是当前医学教育面对的最大课题。在医学教育中居于重要位置的人文教育需要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进行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改革。

  近医学、疏健康,医学人文教育的局限需破除

  20世纪末,重视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医学教育中加强人文教育成为所有医学院校甚至社会的共识;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也成为世界医学发展和医学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而在越来越多的挑战面前,医学人文教育在近医学、疏健康的路上渐行渐远,其局限性也开始暴露。

  这种局限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健康人文教育教学意识薄弱,内容缺乏。健康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但当前的医学人文教育基本是“以疾病为中心”的教育,作为准专业工作者的医学生和作为专业工作者的卫生和健康工作者,在患者疾病之外、在患者之外的全民健康素养提高过程中理应更好地担负责任。当前,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教学普遍缺乏生命教育,预防疾病和解除病痛的教育一般安排在专业课开始之后,服务群众健康职业素养和职业责任培养等,更是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教育教学实践。现行的医学人文教育教学理念和内容,也难以涵盖他们未来职业精神的需要,难以满足他们未来服务对象的需要。二是医学生的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不足。现行人文教育教学按照一体两翼的思路,分别进行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忽视了职业素养和职业责任的一体两面,缺乏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高度融合,造成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局限性和碎片化,导致二者分离。三是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实效性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与考核评价方法大多还局限在总结性评价,对人文素养的养成特点关注不够,对形成性评价运用不够有关。国家历次公布的医学专业标准,均对人文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医学人文教育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凸显一些问题。因此,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当前医学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这一任务迫切需要更新医学院校人文教育思想。

  大健康人文,从全人、全社会和全球角度出发看待健康问题

  当前,向往健康、重视健康和保持健康成为越来越多人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不再局限于疾病本身,而是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行为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在内的“大健康”;对卫生的认识扩大到包括职业卫生、环境卫生、食品卫生等在内的“大卫生”;对以疾病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模式的认识转变成以健康为中心的“大医学”模式。这实质上就是健康文化的演化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人都有健康知识,都有健康素养,都知道如何健康地生活,更不意味着人人都能健康地生活。

  由健康的内涵可知,医学人文强调的是医者与因病患需要帮助的服务对象之间的直接关系,医学人文更多的局限于因果关系,健康人文更注重关联关系。在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过程中,人文教育理念必然需要进行相应的转变,医学人文显然已经不适应时代需要,国外学者提出的健康人文概念过于狭隘,因而,需要一个注重关联性因果关系且包括人的健康的所有方面的新概念。我们提出大健康人文概念,即对人的健康境域和生命过程优化中的影响因素,给予个体或群体全方位、全流程、全要素的健康促进和凸显人性的关怀。大健康人文概念,强调从全人、全社会和全球角度出发看待健康问题,从而为强化以健康为中心的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内涵提升提供了理论支持。

  教知识更要育价值观,医学人文教育须改革

  尽管1995年的世界卫生大会就提出了“为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而调整医学教育和医疗实践”,但医学教育的必要改革却显得迟缓缺位。这涉及医学教育的责任及其承担方式。应该看到,当下的教育仍为主渠道的课堂传授与显性课程,进行的多是教学,而非教育;教的多是知识,而非价值观。因而,在健康中国建设的语境下,如何将更多的精力花在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上,的确成为医学教育的责任需求;在人文教育存在突出问题和面临巨大挑战的现实语境下,医学院校如何在体系上进行人文教育的换轨式改革,也的确成为医学院校教育的责任需求。

  事实上,学校的主要责任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而非仅仅教授知识技术。此处的价值观可以理解为初级职业精神,其重点又应以职业素养为核心。医学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应该是敬畏生命,预防疾病,解除病痛,维护群众健康权益。在当下倡导创业创新的时代,知识爆炸的时代,多元化就业的时代,越来越多的院校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强调岗位胜任力,但在培养学生岗位胜任力的过程中,往往是更多地注重专业技术胜任力的培养,而或多或少地忽略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其实,学生的专业技术胜任力只是某一岗位的从业基础,而学生的人文素养却是其终生的从业基础。从社会行业领域的情况来看,学校设置的专业口径并不完全与之对应,有的较窄,如临床医学专业,有的很宽,如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因此,学校不能千篇一律的强调本科生的岗位胜任力培养。这样,学校对学生专业技术胜任力的培养就成为一个变数,而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则成为一个常数。现实中的学校常常在强化变数,弱化常数。因此,这个问题就上升到了学校的教育价值取向层面。不论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如何,其方向和实质都应该是探索医学生对人民健康的需要作出更优异反应的最恰当途径。

  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可以通过生命教育、健康教育、核心人文教育、专业融合教育、实践教育和考核评价的改革,培养医学生敬畏生命的职业素养,先于、高于和服务于普通居民的健康素养,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服务群众健康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责任,通过医学人文教育改革,使其早认识、早实践、早养成,从而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真正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障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构建和谐社会,助力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

  作者:段志光(山西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

  《光明日报》( 2018年04月26日 14版)

[ 责编:石佳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