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境观象】
从传统陶器到当代陶艺
——海内外作品汇聚清华共展陶艺新态
光明日报记者 荣池
相传数千年前,在我们的祖先生活的原始社会,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妇女叫尤陶氏,她常用泥巴捏一些玩具供小孩玩耍。一天,一场大火烧毁了她的家园。这场大火之后,尤陶氏突然发现她手工捏制的各种泥土玩具变得更加坚实、耐水。由此,人们尝试着用火烧的方法制作各种器皿和工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陶器应运而生。关于陶器起源的美丽传说还有很多,文明的演进往往伴随着天赐的巧合,但更离不开人类智慧的思考和勤劳的双手。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的陶瓷艺术,历经千年炉火,早已深得材质外在之美,尽传精神内在之秀,它以一种特殊的形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物质内涵,成为构成艺术史的重要脉络。
青瓷(陶瓷)韩美林(中国)
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几何纹盆,到战国的原始瓷青釉水波纹盖鼎;从唐代的三彩花瓣式三足盘,到清代的粉彩描金云蝠转心瓶,中国陶瓷历史源远流长,历代精品层出不穷。回眸过去,聚焦当下,现今中国的陶瓷艺术呈现出怎样的新面貌?世界各地的陶艺家们有哪些新的探索?这个周末,你或许可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的展厅中找到答案。“大道成器——国际当代陶艺作品展”广邀当代海内外具有影响力的陶艺家69人,其中包含境外艺术家31人,按照“融合延伸”“见微知著”“象外之韵”“聚集拓展”四个单元,呈现了当代陶艺创作的多元与共性、广大与精微。无论从作品的技法还是观念,艺术家的背景或是年龄来看,此展都是对国内外当代陶艺生态梳理的一次有益尝试。
多彩时空(陶瓷)李正安(中国)
景德镇系列(陶瓷)李泽守(韩国)
“此次展览虽然只展示了有限的艺术家的作品,但基本涵盖了当代陶艺领域的各个风格、流派、材料和工艺手法,较为全面地体现了当代陶艺家的多元思考和创作成果。”该展览学术主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主任白明说。从传统陶器到当代陶艺经过了漫长的变迁。前者大多是实用器具,讲求工艺性,有严格的技术分工和流程规范。因此,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创造主体的自由发挥和想象空间。当代陶艺家尝试在传统陶艺制作范式的基础上寻求创新,不仅在外观上改变了作品的审美形态,而且在功能上逐渐摒弃了实用性,使之成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创造。“融合延伸”单元为观者展现了当代陶艺求变的一种方式,展示了具有传统艺术渊源,同时在传统的造型上作出改造、探索的陶艺作品。这些作品大多保留了容器的主体形态,却在材质、技艺、釉色等细节上寻找突破。美国艺术家苏珊·G.史蒂文森的作品《岩花》是常规的盘型瓷器,但器物表面却呈现出油画堆叠般强烈的肌理感,厚薄并不均匀的表面增加了作品烧制的难度,但却意外地收获了丰富的色彩变化和充满偶然的花色形态;作品《青瓷》的作者、中国艺术家韩美林选择了较为传统的青瓷质地进行创作,却在瓶身的造型上融聚巧思,中国传统纹样的使用和人体曲线的造型让作品具有怀旧与新颖的双重属性。日本艺术家寄神宗美的作品《再造系列之圆锥》、美国艺术家杰米·克拉克的作品《四季》皆在具有传统对称审美形态的器形之上,寻找个性化的表达,寻求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连接和交融。
冰石(陶瓷·局部)菲利普·巴尔德(瑞士)
金砖(陶瓷)吕品昌(中国)
无论艺术家在构思作品时的思考如何宏伟高深,在陶艺创作时却是具体而渐进的。一件陶艺作品需要漫长的时间来完成,这种长期的情感牵挂既改变了作品形质,也改变了艺术家本身。许多陶艺家经过手与泥的触碰,最初的艺术构想发生了改变,这是属于陶艺人最神秘莫测的享受与困惑,也是人性与泥性之间的相互学习。从“见微知著”单元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艺术家在创作中的宏阔视野和对器物的绵厚深情。中国艺术家吕品昌的作品《金砖》由9块瓷板组成,钢、玉、瓷的不同材质在作品中相互碰撞交流,材质的丰富带来的不仅是其连接处处理方式的千变万化,更是作品意涵和层次感的提升;中国艺术家耿雪的作品《语·眼》将雕塑与器物结合,在盘型瓷器里塑造出生动的叙事场景,作品置于细沙之上,好似被无限放大的梦境,映照着作者的内心世界。
鳜(陶瓷)李正文(中国)
如果将前两个单元的艺术尝试比作是将“传统陶艺”扔向“当代潮流”中激起的水花,那么“象外之韵”和“聚集拓展”单元所展出的作品则是散向陶艺洪流最远端的那一圈圈涟漪。这些作品几乎完全脱离了传统陶艺规整、对称的古典审美趣味,呈现出雕塑化、装置化的造型趋势,向着随意、自在的方向发展。日本艺术家深见陶治的作品《气》一反陶瓷给人坚硬、厚重的印象,以类似风帆或羽毛的形态突出器物的轻盈之美;中国艺术家鸿韦的作品《完美的碎片》将瓷土、铁皮、不锈钢进行组合,悬挂的作品如动态雕塑一般在展厅旋转,与观众形成了互动与交流;中国艺术家蒋颜泽的作品《城市与山水》将带孔瓷板堆叠组合,营造出中国传统山水的轮廓造型,充满现代工业气息;瑞士艺术家菲利普·巴尔德的作品《冰石》将瓷与石的质感结合,以石的粗糙坚硬衬托瓷的光滑柔美,增强了材质本身的流动感;中国艺术家白明在创作《坯粉之书》时,将自己制陶生涯中所用的器具放置于泥土之上,为观者展示了一件瓷器作品从构型到打磨再到成型的前世今生。
完美的碎片(陶瓷)鸿韦(中国)
“在中国,当代陶艺虽然发展较晚,但在近30年中涌现出一批具有独立审美品格、年富力强的陶艺家。这支新军的出现,使中国的当代陶艺在当代艺术的大格局中占据不容忽视的地位。”中国文化部当代艺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评论家贾方舟表示,此展给他印象很深的一点是中国陶艺家和外国陶艺家的作品同台并置,无论气质、造型、线条、颜色,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可喜的是这些中外陶艺家在创作观念或技艺上,都表现出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应有的共识。西方当代陶艺的发展与现代艺术联系密切,而中国当代陶艺则是在本土传统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双重影响下发展而来,既有明显的本土中国风,又蕴含流行的国际陶艺语言。对于中国陶艺家来说,他们的作品不仅要表现出传统陶艺在形态上的转换,更要表明作为个体陶艺家在本土文化中获得精神养料的方式,而不是盲目跟从当代艺术的潮流。中国的当代陶艺也只有立足于本土文化的根基之上,才有可能长足发展,创造出陶艺大国的辉煌。
遗迹(陶瓷)陈光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