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最重要的是帮学生找到下一个目标
——专访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陆一
光明日报记者 晋浩天
各地高考志愿填报的时间窗口陆续打开,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各种纠结随之而来。为此,记者专访了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陆一。
弄清楚上大学是怎么回事
记者:据您观察,现在的学生在专业选择与学习中,欠缺什么,表现出的问题有哪些?
陆一:在我长年研究的大学教育范围内,我发现两个常见的“始料不及”很说明问题:一是在高中时代大概都听过老师或家长说:“孩子,现在辛苦一点,等到上了大学就解放了。”这种说法有利于让学生集中精力熬过备考苦学。但只要他们上了大学就会发现,“解放说”其实是个善意的谎言。大学提供了一条条“上坡路”,而那些在大学自我解放的做法无异于走上了轻快的“下坡路”。
另一个就是,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许多高年级本科生会懊悔自己的专业选择。如今,填志愿已经很少有因信息闭塞而导致的选择偏差,招生老师、高中老师、父母亲戚、学长前辈等人士,都会给予各种各样的具体策略和建议,但选对专业还是像占卜未来一样玄奥。甚至有学生戏称,“今天为了转专业流的汗和泪,就是当年填志愿时脑子进的水”。
记者:报志愿有很多策略、门道,抛去那些技术性、技巧性策略,你认为最该重视的要素是什么?
陆一:要做出好的选择,最重要的是弄清楚上大学是怎么回事,未来的大学和已经熟悉的中学生活有什么本质不同。可以说,上大学最重要的价值是帮你找到下一个目标。之前,我们有一个被给定的目标,那就是考上好大学,而且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参与激烈的竞争。那么,一旦上了大学,人生第一个目标就算达成了,新局面带来的挑战就是要为自己寻找下一个目标,并且这个目标不再是被明确给定的。它必须是自己不断尝试、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成败主要取决于自己。
其实,上大学之后的状态,这种忽明忽暗、复杂的目标感,才是人生的本质。如果说上大学带来了自由和解放,那就是这个意义上的自由和解放——不再有被设定的目标,不再必须穿过激烈竞争的丛林,问题是,这同时也意味着自己要为自己负责。所以,本科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帮助学生有勇气、有能力运用这种选择的自由,帮助学生找到下一个目标,并且支持他实现这个目标。
好的大学教育要教会学生做决定
记者:当今时代,学科与职业的专门化与融通性并存,年轻人该如何结合这一特点做好规划和选择?
陆一:大学教育既不是放任的开始,也不是高中的延续,更不是对世俗成功的承诺。大学要培养学生在理性反思中不断上台阶,既提升境界高度,又时时自我校正方向,向各自远方延展。
为了做到这一点,大学必须提供高深的专业教育和博通的通识教育。换言之,在本科阶段,专业学习和通识学习都很重要,接受严苛的专业训练而不只是涉猎一些专业,才能见识什么叫高深,通过和富有专业魅力的教授深入交流切磋,能够在心里形成具体的人格案例,通过系统学习一个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深刻领会一套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另一方面,通识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判断力,开拓广阔的视野,达到全局性把握问题的智识结构。
另外,大学阶段提供了宝贵的试错纠错机会、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都为学生的非学术性发展赋予可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实施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开放更多的转专业机会,这些做法都体现出大学的方向。
之所以说了许多大学教育的价值,就是为了解释填志愿虽然重要,但并不“致命”。无论现在如何填报志愿,学生的见识和判断力总还是处在高中水平。对于学生来说,今后,人生还有许许多多的选择要做,好的大学教育不但会帮助学生树立志趣,更会教会学生如何做出人生的重大决定。
记者:科技进步、社会变革、时代发展如何作用于学科与职业演进,也就是说,应该如何把握好个体发展轨迹和国家与时代发展大势的关系?
陆一:当然应该顺势而为。受过高等教育不仅使你更了解自己的才性,也让你更了解社会,明白个人成就和国家、时代发展大势的紧密关系。更重要的是,高中阶段对一个人的评价被成绩和分数抽象了,但一个人的成长成才道路是具体的,是和他的主动选择紧密相连的,只有直面时代挑战,担负一代人应当承担的历史责任,才能在不断变动发展的国家、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作出有别于其他人的独特贡献,最终成就自己。
选大学,要看它能提供什么样的本科教育
记者:实用主义、现实选择,可能是学生和家长们做抉择时秉持的重要原则,理想与现实,如何兼顾,您有什么建议?
陆一:首先,尽可能选择一所更好的大学。所谓的好,不是看排名,而是看它能提供什么样的本科教育,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帮助我们提升智识水平,找到、实现下一个目标。
其次,在选择专业上,如果有明确的志向——不是指大家都说好的方向,而是指自己内心的向往,并已对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钻研,比一般人对这条专业道路有更实质性了解——那么就去选择它。
有的专业在大学里,不但学术创新力强,而且分支完整,我们将其形象地称为“高原”学科。它的优势是能为本专业学生提供该学科的全貌,而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进而能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专业领域选择,使得学生逐渐完成对专业方向的聚焦。有的大学某学科虽然排名较高,但可能仅仅只有一两个方向突出,好像一座“高峰”。作为本科生,在这样的环境学习,学术眼界和能够选择的专业方向就相对局限。
此外,如果还没有明确的志向,则应采取逐步聚焦的思路,首先明确自己的文、理、工、医等学科的大致倾向。这个大范围内,我建议更多考虑基础学科,这样的选择保留了进一步进行专业选择的可能性,越是职业性、针对性的应用型学科或训练,越是会封闭个人发展的多样性。基础和应用型专业的选择,相应构成了一种“坦途”和“险路”的对应关系。
填报志愿时,有高分学生不愿意在选专业中浪费分数,认为这是在为将来就业“抢跑道”。且不论当下对未来就业前景的判断是否准确,这是仍然局限在最佳选择与竞争难度直接挂钩的高中生思路,看似没有浪费的分数,却可能对自身才能造成极大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