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杨珏
85岁的郑茂昌老人说起自己2017年出版的平朔回忆录《在荒芜中崛起》,兴奋不已。
1982年,郑茂昌从大同矿务局调入平朔,参与建设安太堡露天煤矿。作为中煤平朔集团发展壮大的见证者,老人对这里有着深厚感情:“中煤平朔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块试验田,历经30多年的耕耘,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创造了无数的辉煌,一个年产千万吨的露天矿成长为一个亿吨煤炭基地。”
晋北大地孕育奇迹
这个位于山西省朔州市的中煤平朔集团安太堡露天煤矿是中煤平朔集团的前身,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是当时引进外资额度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中外合作项目,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试验田。
1987年,作为当时亚洲最大最先进的露天煤矿,安太堡矿以“三年准备、两年建设”的速度,创造了中国煤炭工业史上的奇迹,当时该矿引进了国际最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大缩短了中国煤炭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使中国煤炭工业一步跨越了30年,在中国煤炭史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中煤平朔集团公司工会主席苏景明说,安太堡矿不只是一座千万吨级的露天煤矿,更是先进管理体制在山西塞北地区的实践,突破了思想桎梏,为企业的改革开放提供了一种全新模式。
1991年,西方石油公司退出经营,中方全面接管,当年实现原煤产量1500万吨。
1997年,平朔自己设计、建设了第二座露天矿——安家岭煤矿,年产能1000万吨。
和大多数煤炭企业一样,2013年中煤平朔进入转型期。为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煤炭、电力、化工、生态等4大产业板块,积极转型发展,主动调减产能。
如今,中煤平朔集团已经发展成为矿区规模、资源回收率等多项指标位居全国领先水平的露井联采的特大型煤炭生产企业,是中国主要的动力煤基地和国家确立的晋北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
目前,中煤平朔集团拥有安太堡、安家岭和东露天矿3座年生产能力2000万吨以上的特大型露天矿,2座年生产能力千万吨级的现代化井工矿,6座配套洗煤厂,4条总运输能力1亿吨的铁路专用线,拥有国内最先进的载重卡车、电铲等技术装备。
绿色基因根植体内
站在高处远眺,平朔矿区满目绿色,几千亩耕地平整连片,一望无际的茂密森林与工业化大矿区交相辉映,蔚为壮观。这是坚持绿色与发展有机融合的生动体现。
传统来讲,煤炭资源的开采必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高强度、大规模的露天开发必然会破坏原始地貌。中煤平朔打破传统认知,探索出资源开采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开采模式,为我国露天采矿用地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建矿伊始,中煤平朔集团就制定了严格的《环保篇章》。在采矿与生态并重的发展理念下,推行开采方式科学化、矿井环境生态化,注重煤炭开采量与环境承载力相协调,露天矿场走出了一条绿色开采、绿色发展的路子。
30多年来,中煤平朔集团创造性地实施了露井联采技术,做到了黑色产业绿色开采,矿区资源回收率达93%,矿区环境实现了从单一资源型到绿色生态型的突破。
30多年来,中煤平朔集团先后获得了中华宝钢环境奖、中国最美矿山、全国节能先进集体等荣誉;安太堡矿被列为土地复垦野外观测基地和土地复垦教学实践基地;平朔生活区绿化覆盖率达45%以上,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百家文明社区示范点。
截至2017年年底,中煤平朔集团资产总额达到708亿元,累计生产原煤14亿吨,累计投入环保、绿化复垦资金50多亿元,复垦土地4万余亩,排土场复垦区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
创新发展的常青树
30多年前,安太堡矿引进美国的管理模式,所有的部门一把手全部由美方人员担任。
1991年,美方撤资,中方开始独立经营管理,平朔集团创造了高效率、高科技、高效益、快节奏的“三高一快”模式。
从开创我国“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引进管理”先河到自主建设2座千万吨级露天矿和3座千万吨级井工矿,从中外合作建矿到独立经营,从单一露天开采到实施露井联采,从建成亿吨级矿区到以煤为基多元发展……一路走来,中煤平朔集团的发展始终闪现着创新两个字。
在中煤平朔集团,群众性的创新创效活动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蓬勃开展,对煤炭行业创新发展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提升了在行业中的科技影响力。比如,成立露天开采、露天机电、井工开采、井工机电、煤炭洗选和综合应用等6个青年创新创效活动小组。各小组围绕安全生产、降本增效、技术改造等中心任务,以解决生产现场实际问题为导向,每月确定一个交流主题,组织本小组成员学习交流岗位技能、创新方法、优秀经验,帮助青年培养创新思维、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的步伐持续加速,使这块改革开放试验田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成为创新发展的常青树。中煤平朔集团在科技创新上累计投入46.8亿元,开展科研技术攻关10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35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9项,获授权专利116件,“五小”创新成果479项,通过技术优化实现降本节支22.4亿元,荣获“第三届煤炭工业科技创新先进企业”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