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改革开放40年:教育现代化的中国之路

2018-08-04 05:0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编者按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教育是改革开放的先声,也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7月29日,“教育现代化的中国之路”丛书在华东师范大学首发,以“教育改革: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主题的纪念教育改革开放40年研讨会同期举行。专家学者们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的成就与经验、如何推动我国教育继续健康发展等议题展开研讨。

改革开放40年:教育现代化的中国之路

校园一角。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改革开放40年:教育现代化的中国之路

“教育现代化的中国之路”丛书。符哲琦摄/光明图片

  嘉宾: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顾明远

  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 朱永新

  民盟中央专职副主席 徐 辉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刘贵华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教育现代化的中国之路”丛书总主编 袁振国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范国睿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主任、教授 顾小清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德育》主编 张宁娟

  1、40年 中国教育从追赶到超越

  朱永新: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教育是从恢复高考走来的。恢复高考不仅拉开了中国教育改革大幕,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重要标志性事件。恢复高考制度意味着正常的教育秩序得到了恢复,为广大青年打开了走向成功的大门,更恢复了知识和教育的尊严,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重视教育的风气。全民族被压抑已久的学习热情、教育热情蓬勃地迸发出来,中国教育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其次,恢复高考制度,也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巨大支持。一大批有志青年通过高考被吸纳进入体制内,后来许多人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推动力量和领导改革开放的中坚力量。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持续地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与智力支撑,中国奇迹的创造是不可能发生的。

  袁振国:实践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史,就是一部教育现代化的探索史、奋斗史,是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的跃进史。

  徐辉:教育是国家进步、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和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础。这个基础既依靠教育立法夯实巩固,也依赖教育执法维护加强。纵观近现代发展史,世界强国无一不是依靠教育法治促进和巩固教育进步,实现教育现代化。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发展的鲜明特点之一,就是建立起一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从根本上扭转了教育发展“无法可依”的局面。新中国成立时,旧教育法统被彻底摧毁,但在之后至改革开放前30年里,由于历史原因,新的教育法律体系并没有建立,教育发展严重缺乏法制保障,这种局面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得以逐渐改变。

  刘贵华:40年的教育改革始于思想解放,源于理论创新,兴于制度变革,表现出从跟跑到领跑的发展态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围绕“教育本质”的大讨论,极大地推进了思想解放,使教育回到“育人”的初心和本分上。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到2017年中央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历次国家教育政策的出台都充分依靠和吸收了理论创新的智慧,创新已成为教育政策制定、教育制度变革和教育实践发展的第一动力。思想解放推动着理论创新和教育开放,理论知识也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思想的基础上迅速发展,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创造出“素质教育”等自己特有的理论体系,完成了理论生产从跟跑到领跑的超越,也为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在此期间,以“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为代表的一大批理论创新成果为推动国家教育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范国睿: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制度体系逐步得以恢复、完善和优化,教育系统各领域、各层次、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从无序走向有序、从集中走向分权、从规制走向赋能、从管理走向治理,基本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分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和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现代教育财政制度、多元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逐步形成,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和教育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教育对外开放制度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逐步走向为全球教育治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教育开放质量水平不断提升,正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基础性制度体系。

  张宁娟:40年的教育发展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一样,是令人称奇和赞叹的。纵向看,相比40年前的教育发展水平,今天教育所取得的成绩是跨越式的;横向看,对比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40年的教育发展成绩标志着我国教育已基本结束追赶模式,开始进入全面超越阶段。

  2、40年 中国教育在与历史的互动中前行

  袁振国:回顾教育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分析各重要历史阶段面对各种复杂问题的解决之道,总结教育破浪前进的成功经验,深刻认识蕴藏于现象后的规律性特征,对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我们组织编写的《教育现代化的中国之路——纪念教育改革开放40年丛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为价值引领,以历史进程为经,以重大事件为纬,分为10卷,为总结各级各类教育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和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成就和经验进行系统尝试,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做应有的努力。

  朱永新: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政策一直努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历史保持良性互动。以教育公平的政策为例,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和教育的效率优先政策,造成了城市与农村、东部与中西部、重点与普通之间的教育差距很大。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后,教育政策也及时响应。2004年,国家启动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几年时间里投入了100亿元建设了8300多所寄宿制学校,解决了农村学生入学路途远的问题,同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施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办法。2006年9月1日,经过修订颁布的《义务教育法》,从法律的层面确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2007年春免除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2006年开始,采取招聘特岗教师等办法补充西部地区农村学校的师资。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更加明确把“促进公平”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把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2011年,中央财政拨款100亿元推进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每年160多亿元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012年9月,教育部与四川、西藏、甘肃、青海等四省、自治区政府正式签署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构建起中央和地方政府协同推进的机制。通过一系列政策的推进,截至2017年,90%以上残疾儿童享有受教育机会。80%以上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学。全国2379个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督导评估,约占全国总数的81%,11个省份整体通过。高考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10年的15.3个百分点缩小到2017年的4个百分点内。我国教育发展的公平性得到了很大提升,为促进社会公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顾明远: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打开窗户,发现世界教育已经走向现代化。于是我们如饥似渴地引进西方教育的先进理念、教育改革的经验,逐渐使我国的教育恢复起来,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界开始走自己的路,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于是各种教育改革实验蓬勃发展起来,比较突出的有李吉林的情景教育、叶澜的新基础教育、裴娣娜的主体教育、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等,其他还有愉快教育、和谐教育、成功教育、生命教育等实验研究,创造了本土教育的新经验。

  张宁娟:经过40年的努力,目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水平都达到了让人非常振奋的程度。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1981年的12.62%提高到2016年的77.4%,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水平。2016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4%,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中教育毛入学率从1981的39.56%提高到2016年的87.5%,超出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从1981年的1.6%提高到2016年的42.7%,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各级各类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已迈入世界中上行列。

  40年的教育发展,不仅提高了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水平,更重要的是各级各类教育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升。如基础教育阶段,中国的PISA成绩名列世界前茅;高等教育办学水平明显提升,我国大学近几年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中的排名也有不俗的表现。与此同时,教育的发展也大大提高了中国的人力资源水平和结构:16~59岁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81年的不到5年上升到2016年的10.35年;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由1982年的0.58%上升至2015年的12.44%;中国人的预期受教育年限在1990年为8.8年,世界排名为119名,而2015年提高到13.5年,世界排名上升到第83名。

  3、40年 中国经验彰显改革之路

  徐辉:依法治教的目的是依法兴教,依法兴教的前提是依法治教,两者密切相关,互不可分。实现依法治教的关键是提升法治能力,包括以法律体系作基础,以执法能力作保障,以守法环境作支撑。改革开放40年来,教育立法和依法治教工作可圈可点,成绩显著,而未来在教育领域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的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不可懈怠。

  顾明远: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取得巨大成就,我想用四句话来概括:

  第一,教育观念的转变。在解放思想的路线指导下,我们对教育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教育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强国必须强教,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教育事业的发展。短短40年,我国全面实现了九年免费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现在全国有2.7亿人在各级各类学校学习。

  第三,教育法制逐步完善。40年来,逐步建立了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并根据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行了修订,使教育治理有法可依。现在希望尽早制定学前教育法,使学前教育的发展得到法律的保障。

  第四,教育科学的繁荣。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初步形成,教育理论有较大发展,研究成果累累;教育理论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科学决策作出了一定贡献;特别可喜的是,教育科学研究从书斋走向基层,广大学校和教师都开展教育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刘贵华:40年的教育改革发展使我们认识到,教育发展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依靠政策与历史的互动推进教育改革这一“渐进的社会工程”,把创新作为一条贯穿始终的红线。在遵循两个规律的同时,按照“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导向,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质量水平显著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在经历多年的努力后终于在2012年实现了4%的目标,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经费也从“六五”期间的50万元增长到“十二五”期间的19700万元,这从人力和财力上为我国教育大国的形成提供了资源保证。

  范国睿:改革开放40年的教育发展历程,教育制度的变迁,紧紧围绕不同历史时期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作出适时的调整与创新,维护制度化、实体化学校教育的秩序同时激发其内在活力,以保障和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从立足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强化教育的经济功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逐渐形成基于训练、考试、竞争的“育才”模式,逐步转向“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的“育人”模式,教育改革的伦理基础已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教育将逐步摆脱工具价值,回归育人本质,而将这一伦理价值落实到制度建设和教育实践之中,教育改革的任务仍任重道远。

  顾小清:40年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从资源建设到深化应用,从硬件配置到数据革命,从意识觉醒到创新教育是40年历史的浓缩。新一代互联网教育形态体现了服务精细化特点,使得大众的多样需求得到释放,特别是个性化的、“小众”的需求能够得到与“大众需求”同等的关注与满足。

  目前,诸如此类创新学习方式已然出现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转变,由学习内容的消费者向学习内容的创造者转变,由工业时代的“班级授课制”向信息时代的“个性化学习”转变的态势。在这一过程中,技术更多地被用于个性化学习,为学习者提供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学习选择,使得人人能够创造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能够在知识创造中发挥其最大价值。在教育体制的改革中,需要对此类创新学习方式加以认可,同时从制度上和机制上提供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

  4、面向未来 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

  袁振国:教育现代化始终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一贯主题和鲜明旗帜,已经成为凝聚全国各方面的力量优先发展教育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动力,其不仅为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而且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面向未来,教育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在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优化上作出更大努力,在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提升上迈出更大步伐,在激发教育活力上采取更有力的措施,系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教育服务的供给能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不断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朱永新:新时代中国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于美好教育生活的向往与教育发展的不充分不均衡之间的矛盾。所以,继续关注农村教育与西部地区、边远地区的教育,继续关注弱势人群的教育,仍然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充分借助现代科技的手段。当前,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正引发全球新科技革命和新工业革命。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已经给通信、传媒、零售、金融等行业都带来了颠覆性、革命性的影响,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互联网对包括中国教育在内的全球教育影响远远没有达到我们应该达到的境界。互联网等技术为实现兼顾教育公平和教育个性化的人类教育梦想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也为推动教育体系的全面变革和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应该组织国家队对此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

  顾小清:信息化在教育改革之中的角色正在发生转变,从辅助教学到深刻变革教育在当下已经成为事实。延续着“技术与教育赛跑”的规律,教育这一人力资本发动机必须重新架构才能应对时代浪潮的冲击。新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学校形态为我们洞见未来提供了视角,可以预见,我国教育信息化必然会在可预见的未来发挥更大的力量,借由技术重塑整个教育生态。

  顾明远:未来教育要进一步开展教育研究,深入教育改革,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光明日报记者杜冰、颜维琦整理)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04日 06版)

[责任编辑:孙满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