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张国圣
2017年4月1日,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开启了高水平高质量建设发展加速度。
自贸区实施范围119.98平方公里,分为两江、西永、果园港3个片区。两江片区着力打造高端产业与高端要素集聚区,西永片区着力打造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果园港片区着力打造多式联运物流转运中心。
重庆自贸区的成立,有利于充分发挥重庆“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更好发挥重庆西部大开发战略支点作用,有利于重庆与沿海联动开发开放及产业梯度转移。
100天:日均落户企业超60家
2017年7月9日,重庆自贸区挂牌整整100天。统计数据显示,区内新增企业6492户,日均落户企业超过60家,全域共落户项目304个,签约总额约1825亿元。
重庆自贸区在新增企业数量以及新增外资企业数量两个指标上均名列前茅。
迅速扩充的新增企业与便捷的营商环境密不可分。据介绍,一家企业在自贸区成功注册仅需3道程序:受理—审核—发照,其中审核环节主要包括核名、企业申请表及申请材料提交、发放通知书通知注册等,一般的内外资及合资企业注册都能在72小时内完成。
重庆自贸区成立百天以来,尝试形成了自有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如西永综合保税区推进的通关机制创新,在全国首创了多次进出境研发用样机免于办理强制性认证监管制度,帮助企业快速完成产品开发、测试、定型。
半年:385个项目落户总投资超2000亿元
做印刷设备进口的重庆保晟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以前将主要业务放在境外的自由贸易港。自贸区成立后,他们将生意搬回了重庆。
成立短短半年,重庆自贸区全域落户项目385个、涉及金额2128.21亿元,新增企业7813户,占全市比重10.9%,其中外资企业123户,占全市比重21.7%。
制度红利持续释放。在有条件复制推广的自贸试验区前两批51项改革试点经验中,已落实49项,剩余的“企业设立单一窗口”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建设事宜,也在抓紧落实。在制度创新方面共推出141条措施,重庆海关、国税局、检察院等单位分别出台一批配套举措或服务措施,并通过政策清单和项目清单来发现问题、倒逼创新。
其中,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实施“四自一简”,通过自主备案、自行确定核销周期、自主核报、自主补税、简化业务核准手续,使单项业务办理时间由原来的2~3天变为线上即时一次办结。仅此一项,每年为企业直接节约成本超过2万元。
重庆自贸区创新建立区域联动发展机制。在探索陆上贸易规则方面,自贸区依托中欧班列(重庆)国际联运大通道,积极推动行邮班列与跨境电商联动,探索国际铁路行邮新规则;推动铁路联运贸易信用证结算,探索国际铁路供应链金融新规则;依托南向国际物流通道,开展跨国公路联运、铁海联运。在推进长江经济带与成渝城市群协同发展方面,以产业为纽带,重点建立区域协调联动机制,充分发挥重庆口岸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促进区域经济更好融入国际国内两大市场,推动构建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一周年:全天候通关让内引外联更便捷
重庆自贸区挂牌近1年时,运抵重庆保税港区的进口水果能在4小时内摆上超市的货架。做活虾进口业务的重庆华贸物流公司介绍,以前要先租用机场的生鲜仓储,货物运达后再办理报关、报检等手续,现在只需提前向机场海关等方面预约,报备进口活虾等食材运抵机场的时间,海关就会在飞机抵达后迅速到场查验货物。基本上每批货都能赶上当天的早市。
2017年10月31日,重庆推出“单一窗口”,即国际贸易企业通过一个通道一次性提交相关资料、数据及单证,进出口监管部门确认其达到相关要求后就可放行。“单一窗口”大幅优化口岸通关环节,显著降低了企业时间和经济成本。
截至2月底,重庆有条件复制推广的前两批自贸区118项改革试点经验中,已落地111项;《重庆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涉及的151项试点任务中,已落地120项。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改革红利不断显现,让重庆自贸区在一年中新增企业注册13055户,799个重大项目落户,协议投资总额达3086.5亿元。重庆首创的“铁路提单”,开立全球首份“铁路提单国际信用证”,一家企业据此从德国进口了额度约15万欧元的汽车。
加快改革试点,增强发展动能
截至6月,重庆自贸区累计注册企业16985家。阿里巴巴西部区域总部落户重庆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包括智能交通研究院、智能物流研究院等八大产业功能平台。数据显示,毛坯钻石加工、咖啡现货交易、平行进口车等新兴产业,在自贸区迅速崛起。今年上半年,自贸区实现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全市67%和79%。
重庆自贸区的总体目标是建成以多式联运为核心的内陆国际物流枢纽、以货物贸易为基础的内陆国际贸易中心、以金融结算便利化为抓手的现代金融中心、以互联互通为目标的现代服务业运营中心、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
按照目标要求,重庆自贸区将坚持“大胆试、大胆创、自主改”,进一步落实建设目标,突出特色创新、注重改革集成、加大压力测试、培育典型案例、强化集聚辐射、加强制度保障,不断提高建设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