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通力协作,找回绿水青山

2018-08-13 04:3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记者手记】

  作者:常河 李睿宸

  顺着新安江,从源头安徽休宁县六股尖,到下游在浙江梅城与兰江汇合后流入富春江,一泓碧水和两岸青山常伴左右,行走其间是一种享受。很难想象这是两个省的地界,山相似,水相同,风俗一样,连说话的口音也很像。

  徽州有一句俗语:“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徽州的地形,“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对生存的渴求,让徽州人不得不沿着新安江东下,去浙江一带谋生,于是诞生了左右中国经济300年的商帮——徽商。这种迁移,带着几分沧桑,几分无奈,也带来了文化的融合,让新安江上下游的人对这一江碧水有了挥之不去的感恩。

  如果没有新安江,皖南的山色是枯萎的,浙江的山色也缺乏温润。

  文化的认同,让两地的协作有了最大公约数。一江跨两省,地理上的距离永远无法阻挡对绿色发展的共同诉求,无论是大局,还是大势,都注定让“新安江方案”成为生态文明、互利共赢、转型发展、通力协作的有益探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浙江和安徽两地母亲河的新安江,以生动的实践,捧出了源头活水。

  从此,清风徐来,清水永在,青山蓊郁。

  理念上趋同,发展上同向,就没有跨不过的门槛。跨省流域的生态补偿,是生态治理的难题,率先起步的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山海经》记载,共工是中国古代的水神,开创了一个以治水兴修水利来发展农业的“共工氏时代”。从甲骨文分析,“共”表示双手合作,“工”字意为用斤锛之类的工具整修东西,或表示进行这类活动的工匠。由此可见,兴修水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个工种、数以百计的工匠通力合作,还需要相当程度的组织协调才能完成。

  新安江流域的探索很好地诠释了“共工”内涵,是今人智慧和古人理想的碰撞与互通。多地、多部门、多群体的合作,江水有多长,合作的空间就有多大。从这个意义上说,沿江所有个体都是呵护一江清水的“共工”,都有责任和义务为绿水青山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此,才能分享成果。

  江水流经之处,泽被所在之民。目前,新安江已成为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绿色发展的富裕之路。

  从安徽到浙江,沿着新安江顺流而下,沿途我们被“共工”所感动,同样也因“共功”而欣喜。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13日 07版)

[责任编辑:潘兴彪]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